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考研政策 > 复试集结号:考研复试的前世今生

复试集结号:考研复试的前世今生

http://www.zwkao.com  2009年02月06 02:13   跨考教育

 

 

相对于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考研群体,对我国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制度的讨论并不多见。实际上,深入了解研究生复试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教育,也将有助于广大考生更从容地应对研究生考试。

 

  在复试改革深入人心的今天,复试的集结号也许永远不会吹响,但今天我们选择置身于复试的历史风雨当中,试图为复试的发展历程做一个大集结,揭示复试的规律,为广大考生指引前程。

 

  2005年之前,大部分学校和专业的考研复试权重为录取成绩的10%~30%

 

  2005年,一些高校推出“复试否决制”,即复试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初试成绩再高也照样名落孙山;

 

  2007年,教育部下文明确复试的重要地位,并确定复试成绩占考研总成绩的30%50%。众院校纷纷对此作出积极响应。其中,清华大学公布,2008年考研复试权重比例最高达55%。

 

  那么,复试制度从何而来?它有着怎样不容质疑的合理性?复试权重为何连年增加?在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它正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复试的前世

 

  1917年,我国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发端,实行先推荐与申请后面试的招生程序。

 

  19171116,《北京大学日刊》第一号刊登通告,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研究生,让其在导师指导下研究高深学术,实行先推荐与申请后面试的招生程序。中国国立大学研究生教育就此发端,培养出了一批在思想学术界影响深远的名家大家,比如范文澜、张荪年、俞平伯、傅斯年、冯友兰。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还不规范。1949年以前,没有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具有招生资格的学校比较少,招生规模很小,比如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作为我国培养工学硕士最多的机构,从1944年到19495年间共招收研究生36人。新中国建立后,受政治的影响,研究生招生制度也经常变化,1966年文革以后,各高校纷纷停招研究生,直到1978年恢复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后,才出现中国现行的研招复试体制的雏形。

 

  1978年,国家恢复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制度,建构了“初试与复试并举”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制度。

 

  中国现行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可追溯到1978年。这一年,国家决定恢复高校招收研究生制度。在中断了12年之后,高校又重新开始招收研究生,这无疑是一件大事。不过由于1977年高考巨大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人们常常忽略了78级研究生群体。其实同77级、78级本科生一样,这一年也有无数有志青年通过考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现在已经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如凭借《百家讲坛》红透大半个中国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就是武汉大学78级的研究生。

 

  研究生与本科生具有本质的不同。本科生大体上还属于基本教育,培养的是通才;而研究生则属于尖端教育,培养的是专才。所以,相对于高考,研招选拔的是更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在初试之后再进行一次复试,无疑可以对考生的业务水平和实际能力作进一步地考查,以便能挑选出真正有学术发展潜力的学生。因此,在1978年恢复招生之际,国家就建构了“初试与复试并举”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选拔制度。但这一年的招生准备工作实在过于仓促,各校的研招复试考查方式各不相同。不少学校的复试基本以面试为主,由本专业几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主持,通过问考生一些专业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有些学校在面试时加入笔试内容,还有学校颇有远见地在复试时加试英语。比如由著名教授朱光潜等人领衔招生的北大西语系英语专业,参加复试的考生有40多人,而录取名额只有20个。为了拉开档次,复试直接采用了牛津大学的考题,并且全部要用英语来回答。这样的复试,不要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是在今天,估计也要难倒很多人。

 

  1986年,政治理论由初试改为复试的尝试。

 

  尽管复试对研招意义重大,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对复试的规范与改革强调不多。从发展历史看,有些省份一度尝试过取消复试。与此同时,国家一直在初试方面增加全国统考科目,希望以此来提高命题质量、加强录取工作的可靠性及合理性。1986年复试曾进行过一次改革——政治理论由初试改为复试的尝试。

 

  1978年~2002年,我国全日制硕士生入学初试科目基本上是5门课: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部要求笔试。1983年~1986年间,还增加过1门综合考试。由于初试科目繁多,社会上一直有减少初试科目的呼声。1986年,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要求招生单位按照中发[1985]18号《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认真进行改革,在复试阶段组织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和考核,政治理论复试不及格的,一般不予录取。这样,政治理论的考试就由初试改为了复试。考研复试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入学研究生的政治素质,然而在实践中操作难度大,效果也不理想,因此这项改革仅仅试行了一年。

 

  2006年,教育部首次发文规范研究生复试工作。

 

  2000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连续4年以23%以上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展了近3倍,达到27万。从2004年开始的随后三年,研究生报考和录取人数节节攀升,2006年,我国的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127.12万,录取研究生人数达到34.4万。在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火爆的考研,也逐渐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由于复试对考生最终录取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保证复试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成为教育界和广大考生关注的焦点。在这个大背景下,教育部于2006618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首次作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明文规定: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70%,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复试也在随后的2007年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阶段。

 

  复试的今生

 

  ●2008年教育部将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高校在录取研究生过程中打破了以笔试论成败的惯例,等额复试改为差额复试,一些名牌大学的复试淘汰率达到了30%50%

 

  ●复试在全面考核考生对本学科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的同时,更注重对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责任感、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考查。

 

1978年到今天,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复试制度走过了30年的历史路程。综观复试的发展进程,无论是过去的复试还是今天的复试,都把“人”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即在复试时注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过程各环节也都把“能力考核”放在突出位置,在复试专业考试中突出考查学生的专业素质、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能力;考查的范围不仅是专业素质,而且包括文化素养、思想品德;考试的形式根据学科特点也更加多样化,如笔试、面试、实验、心理测试等。据专家预测,在今后的复试过程中,一些学科会增加个性化的考核。

 

复试的政策:

 

实行复试一票否决制

 

复试权重的增加,有利于选拔有学术发展潜力的学生。为了确保复试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规范选拔程序:

 

1)明确了实施复试工作的权力、责任主体和管理职责:招生单位全面负责,校院二级管理,导师、专家集体考查。

 

2)对一些重要的复试环节作出规范性要求,如每位考生复试时间一般不少于20分钟,复试小组成员一般不少于5人等;每个复试小组还应对每位考生的作答情况进行现场记录,并妥善保存以备查;同一学科(专业)各复试小组的面试方式、时间、试题难度和成绩评定标准原则上应统一。此外,明确学校实行三公开:即复试要求公开,办法公开,结果公开;同时要求招生单位统一制订导师、专家遴选和工作规范,并对所有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和纪律的培训,使每一个人明确评判标准、规则、程序和纪律。

 

3)加强监督保障。包括实行考场监察和巡视制度,进行全程、全面、有效的监督;广泛接受考生和社会的监督,考生如果对复试结果有意见可以申诉。完善复试监督及复议制度。

 

在保证复试的科学性方面,近几年教育部也作了许多改革:

 

1)下放部分自主权给招生单位,使研招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有更多的自主性。2003年,教育部授权34所高校自主划定复试分数线。2006年教育部明文规定,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一般在30%~50%。2007年教育部再次明确招生单位可以实行复试一票否决制,也就是说只要复试不合格,不管初试成绩多高,招生单位都可以拒绝录取。

 

2)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有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者,以及在科研或相关实践中表现突出者,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经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可以适当加分,记入复试成绩;经3名以上本校本专业教授联名推荐,经学校推免生遴选工作领导小组严格审查,可不受综合排名限制。

 

3)考查的范围更加宽泛,不仅是专业素质,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发展潜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等综合素质。按照教育部的设想,复试的形式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更加多样化,有笔试、面试、实践或实验能力考核和心理测试等。

 

据了解,2008年教育部将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初试、复试和推荐免试为重点的改革措施。

 

复试的内容:

 

综合素质面试是重要一环

 

目前,考研复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英语口语和听力

 

英语运用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招生单位在研究生复试中看重英语面试,有的考生在复试时还要求用第二外语与导师直接对话。具体来说,英语面试包括——

 

听力:以往听力占初试成绩,如今放到复试里面。在具体操作方式上,各高校研招部门有自己的设计和评分方式。一般来说都是把听力和口语放在一起操作。

 

口语:口语考试大多为分组考试。教师是一组2人,其中1人提问,1人笔录评分。英语口语考试在形式上通常分为对答式和试题式两种类型。英语复试的内容通常比较简单,比如你为什么报考这所大学,你对这所大学的印象怎么样,你为什么要报考研究生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学校要求也不一样。有的学校为了选拔优秀的学生,拉开考生档次,会问一些关于专业方面的问题。

 

对答式英语复试是考官提问,考生回答,面对面地直接进行。这种对答式的英语复试形式主要是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由于对答式英语复试形式比较灵活,很多学校在复试时都会采用,如中国地质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都采用这种形式。

 

试题式英语复试,是招生单位预先设计好一些试题,复试考生抽取试题,根据试题的问题用英语回答。这是一种传统型的试题式英语复试形式,这种复试形式便于控制复试全程,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也便于掌握出题规律得高分。

 

当然,也有一些高校的英语面试形式别具一格。比如武汉大学的外语口试借鉴了托福的考核方式,由两名教师和两名学生组成一组,学生先分别与两名教师单独交流,再相互交流。每个复试小组的成员都在6人以上,另有复试秘书负责现场记录,还有一名教师负责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打出印象分。而北大、清华等大学则多采用随机二人抽题的定时对话方式进行英语口语测试。

 

2.专业课笔试

 

专业理论课往往采用笔试形式,考查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广度,其难度通常比初试专业课要小。各高校命题的风格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专业,其难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复试前考生除了系统复习相关院校相关专业指定的参考书籍外,最好查阅一下所报专业的学术特色和往年的复试题目,做到对命题风格心中有数。此外,还应查阅所报考学校导师的学术作品、研究方向,查阅专业报刊了解最近的学术热点。如有条件,可以到报考学校向报考专业在读师兄师姐取经,学习借鉴他们的专业课笔试。

 

3.专业综合素质面试

 

这是整个复试中最重要的一环,决定考生是否被最终录取。为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许多高校在这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力气。例如,复旦大学的新闻学院除了教师提问外,面试还增加了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观视频等。其中小组讨论是2007年该院复试采用的一种新形式,类似于“PK”,学生反映这种形式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也使导师对学生有更加客观的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复试命题小组,该院的笔试包含专业综合笔试、研究报告分析、专业英语考试、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四方面,采用闭卷形式;面试包括专业素养面试和专业英语口试两部分,现场打分;专业素养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基础、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整体精神和健康状态等四个方面。

 

而在武汉大学,每个学生参加面试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前10分钟为幻灯片自我展示,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本科学习与社会实践成果、对所报考学科的理解等;后10分钟由主考教师针对学生情况进行提问。

 

一般来说,专业综合素质面试在组织形式上,一般是5名老师参加,其中1名老师为主考官,还有1名为记录人员。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专业综合素质面试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报名时选定了导师的类型,另一种是没有选定导师的类型。前者,导师会直接向考生提问,后者是导师轮流向考生提问,通常是45个问题。专业综合素质面试通常侧重考查考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面试问题通常是本学科的前沿问题或者是导师研究领域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出题方式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前沿问题是否有研究,如果考生熟悉,说明考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具备研究生素质;对导师研究侧重领域的出题方式,就是考查考生是否对该领域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就很难进行以后的科学研究了。因此,考生在参加面试前,要多查阅一些本专业的期刊,了解最新的前沿动态。同时要上网查阅一下导师最近3年发表过的文章,了解导师研究的侧重点在哪些方面,做到心中有数。事前精心准备,在复试的2030分钟对答如流,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这段时间的交流,导师会判断考生的专业知识、从事科研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以选拔有潜质、真正适合读研的学生。

 

4.心理测试

 

“首先心理上不要害怕,只有先从心理上战胜自己,复试才会过关。如果见到老师满脸通红,多半会被刷掉。”一位研究生如此告诫考生。可见,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研究生考试复试的重要影响因素。

 

教育部2006年发文,要求各高校在复试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一方面增强淘汰机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检测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我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在研究生复试阶段开展了心理测评这一环节,如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都对心理测评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华中科技大学在复试中,通过让学生观看诚信教育短片后对诚信作答,进行思想政治品德及心理素质考核。

 

考研专家张守连老师认为:“在考研复试中进行心理测评代表了一种研究生入学测试的新趋势,是各高校改革的必由之路。”

 

复试的难题:

 

  公平性与科学性的矛盾

 

  国家设立复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选拔人才。复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本应是复试的题中之义,复试中导师主观性的融入,却让复试面临着如何确保公平性与科学性兼顾的难题。因此,招生单位、研究生导师和考生对复试有不同的期待。

 

  在应试风盛行的大背景下,招生单位希望获得更多的自主权,科学地选拔专才。北京某高校研招办负责人指出:“复试是为了淘汰掉那些‘高分低能’的考生,把真正有潜力的学生选拔出来,尤其是不拘一格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某科研单位张教授坦言:“我们更喜欢那些在学术领域的某一方面有专长的考生,而笔试取得高分的考生并不一定就具有科研能力或者学术专长。所以,我们希望复试成绩在研究生录取中的权重能够更大一些。”

 

  但是,考研竞争激烈,考生希望有科学、客观、公平的选拔标准。正在准备2008年研究生复试的小曹说:“作为考生,我们更关注的是复试的程序公正,希望能有一个公平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由于复试含有较大的主观性,所以关于复试是否公平一直是广大考生关注的焦点。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多方调研求证,并总结出以下观点:

 

  1.复试有助于选拔专业对口的优秀考生

 

  国家设立复试,就是为了让学校和导师更好地选拔学有专长的学生。如果说本科是基础性的学习,那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更强调专业性与学术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师认为:“导师挑选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生,既有利于自己学术工作的展开和学术梯队的建设,同时也是对学生负责。”

 

  2.扎实的专业基础可以增加复试筹码

 

  对于负责任的导师来说,他们希望招收到综合素质高、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而不是只想来镀金的文凭混混。考生如果能密切关注学术发展动态、对所报考的专业和领域有深入了解和独特见解,在复试时提供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课题成果,将自己的学术潜力和兴趣能力最大程度地呈现给面试导师,无疑会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3.“唯分数论”不可取

 

  对考生而言,“唯分数论”的观点需要扭转。很多人在求学过程中,一直受“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选拔标准的影响,对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出现的新的选拔形式——复试有些迷茫和担心,只要考生认真了解了复试制度的由来、初衷和程序、要求,应该可以打消这样的疑虑。

 

  无可否认,教育部门正在做种种努力,兼顾复试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事实证明,近年来,研究生考试的复试工作越来越趋向于规范、科学和公开。今天的考生们不仅可以随时在网上查询复试流程及规定,查询自己在复试中的成绩及是否被录取等信息,同时还可以监督高校是否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规范、科学的录取工作。所以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如何适应现阶段的规则要求,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点与潜力来打动各位考官才是复试的关键。对于导师来说,有潜力、有能力的学生都是受欢迎的,只要你在复试中表现得足够优秀,相信没有哪个导师会拒绝你。

 

  特色复试:

 

  因地制宜,形式多样

 

  上面介绍的是复试的一般程序,但在实践中,有些学校开创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复试模式。

 

  “体检式面试”

 

  从2007年开始,“体检式面试”这种新的面试形式被部分学校采用。所谓体检式面试,亦指分室分类考查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等,采用这种面试形式的首推中国地质大学。

 

  为了保障考试的公平性,中国地质大学采取“抽取制”和“双盲制”,从面试教师的考场安排到学生考题的选择,都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在进入复试考场前,参加面试的考生不知道自己将被分配到哪个考场,也不知道面试导师是谁,导师也不知道自己将到哪个考场去面试考生,也不知道具体考生是哪些,这样在制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确保考试公正公平。每一考核教室设5名考官,当学生回答完毕离场后,每位面试教师独立给出各自的成绩,进行无记名评分,经考场秘书汇总后当场出面试成绩并给出评语,从而保证成绩的客观真实性。

 

  此外,各学院可以根据各自学科性质的不同自主设置考核内容,每个考室的考题均来自题库,难度水平相当,学生随机抽取,保证了考试的公平。由于整个过程很像体检,因此这种面试又被形象地称为“体检式面试”。

 

  “一对多的电话面试”

 

  近些年,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力度加大,港校复试渐入人们的视野。“一对多的电话面试”复试形式多被港校采用。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其电话面试不是导师与学生一对一的问答,而是几名老师围着一台免提电话,轮流提问,面试一名学生,问题主要和研究方向以及将来的打算有关。其实,和真正的面试差不多,只是形式上有些不同。需要提醒的是,因为对方是免提电话,声音效果不是很好,建议找一台固定电话来接听,同时应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避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电话面试时间一般不会少于半个小时。

 

  现场实验操作

 

  现场实验操作作为一种新的复试形式,被一些对动手能力要求高的学校或者专业复试时所采用,比如农学。农学类的许多专业都是建立在实验技能基础上的,对报考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要求较高。以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院校,会在录取农学专业研究生的复试中设置实验操作的环节,具体形式是:给学生实验操作指南,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过程(如质粒DNA的提取)。一般实验过程都很简单,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在实验中是否细心,能否应对突发状况,实验完成后台面是否整洁等。此环节以细节制胜,只要考生仔细、认真,即能轻松过关。

  现场实验操作式的复试也突出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选拔。例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通过上机编程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的仪器系专业面试则通过让考生现场拼装赛车,考查其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