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wkao.com
招考30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至今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时的情景。“那天是
2008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全国有120万人报考,教育部计划招收39万硕士生,而最终招生人数可能还高于该数字。短短30年,硕士生招生的规模已经是1978年的30多倍。在这30年中,除了招生规模扩大,硕士生招生还经历了招生手段现代化、招生制度和培养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变革。
研招30年 扩招30倍
现代化手段助力硕士生招生
许多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做硕士生招生工作的人说,在招生中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大事。在80年代初期,北京化工学院(现为北京化工大学)每到硕士生招生期间,招办工作人员都要进行大量简单、重复的劳动。学校要抽出不少老师协助招生人员完成寄发相当于报考人数8倍左右的信件;抄写全体考生的准考考生情况表、入学考试成绩表及各种上报录取名单;进行报考情况、录取情况、考试成绩及格科试卷份数的统计和报表工作,这些工作不仅工作量极大而且非常容易出错,使招生管理人员常年处于紧张、疲劳状态,难于开展高层次的管理研究工作。
这种局面在1986年得以改变。北京化工大学研招办主任吴荔荔说,“这一年我正式调入研招办工作,正好赶上由我校自行独立研发的‘硕士生招生工作微机管理系统’在招生工作中应用,成为第一批受益者。”该系统功能相对完善、设计合理,从招生计划编制、接收考生报名材料、发放准考证、试题份数统计到邮寄清单、成绩统计、挑选合格考生等各个工作环节都由该系统处理并打印出结果,适于硕士生招生时间紧、内容复杂、重复性工作较多的特点。1986年11月,北京市高校招生办公室委托北京化工学院举办培训班,推广这套辅助管理系统。先后有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招生工作中应用了这套辅助管理系统。
然而,随着前几年研究生报名人数的突增,以往考生到报考点或招生单位报名的条件已经不能满足考生需求了。中科院研究生院招办主任高随祥说:“在2005年以前的研究生考试报名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国家规定的5天报名时间内,每天中科院的报考点都会来很多考生,把可以容纳800多人的大厅挤得满满当当,场面十分壮观。当然,人多报名的速度也比较慢,一个考生一般也要花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报名。如果考生在填写登记卡时出现错误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开始试行网上报名,这一改革举措彻底解决了问题。在网报期间,考生自行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按教育部、考生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办公室、报考点以及报考招生单位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2005级硕士生刘玮说,他是第一批通过网上报名报考研究生的考生。他对网上报名的第一感觉就是比以往方便了很多,一般只需20分钟左右,而且网报时间很长,考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报名。从此,在报考点排百人长队等待报名的壮观场面成了高随祥的一个回忆。
1978年全国首次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科目包括,政治、外语、基础课和专业课,全部由各招生单位命题。次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除原有科目外,增加了一门专业基础课。1980年,政治理论课和外国语(英、俄、日语)首次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其他考试科目还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1980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结构被一直沿用至2002年,期间略有调整。
随着全国硕士生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增加,考试的组织和管理任务加重,难度加大。因此,从招收2003年硕士生起,适当减少了入学考试中初试科目的门数。当年的初试科目由5门改为4门,保留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2007年,教育学、历史学和医学3个学科门类初试科目为3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及专业基础综合。2008年起,教育部开始对部分学科初试科目及命题形式进行改革。当年,教育部对纳入农学门类招生所有学科专业(含其他学科门类中授予农学学位的学科专业)的公共基础和动植物类学科群的基础综合实行联考,其他学科(16个二级学科)的基础综合,招生单位可自行命题。调整后,农学门类专业初试科目仍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农学门类公共基础、农学学科基础综合。明年,教育部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调整后为4门,即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一)和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实行联合命题。目前,部分招生单位正在不断加大初试自命题业务课的改革力度,部分招生已按一级学科(群)设置考试科目。
在我国首次恢复硕士生入学考试时,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但对复试没有具体规定。而在1979年至1982年的招生中,甚至没做硬性要求招生单位。个别专业确有必要的,可在完成原规定科目笔试的基础上进行复试。复试与否由招生单位确定。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在初试的基础上进行复试,有利于对考生的全面审核,因而除个别特殊情况外,1983年各招生学科、专业均进行了复试。
近几年,许多招生单位将复试作为对考生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进行深度考查的环节。招生单位根据学科特点和生源情况,科学制定复试内容和办法,引进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多元评价考核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研招办主任马小侠说,目前的复试环节主要包括笔试、实践能力考核和面试3种方式。复试内容也更加具体化,包括考核考生对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潜力;外语听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1985年,全国重点高校首次进行推荐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入学试点工作。马小侠回忆,当时的推荐比例是应届毕业生总数的5%以下,而近几年,高校接收优秀应届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生已经成为硕士生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荐”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规定对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遴选,确认其免初试资格并向招生单位推荐;“免试”是指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不必经过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初试,直接进入复试。目前,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确定推免生名额。推荐比例较以前大大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调控机制已经不能够很好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说,以前的研究生培养体制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一是在国家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生入学时被划分为公费生和自费生。两类学生在缴纳学费、享受奖助学金和医疗服务方面,差别较大;并且自费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其待遇差别从入校到毕业都不能改变。二是导师招生数量的分配不合理。尽管有对导师科研情况和经费数量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在落实上有难度、有漏洞,导致招生数量在导师之间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在招生工作中,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不够充分,不利于导师责任制的落实。这些体制方面的不合理,都突出地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就是要进一步统筹培养单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以建立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为核心,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实现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在教育部、财政部的推动和支持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自2006年开始,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2007年,实行培养机制改革的高等学校增至17所;2008年,改革已推广到47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计划至2009年,改革将推广到全部中央部委属院校,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省属高等学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温儒敏:北大,给我破格复试的机会
1978年3月,我着手准备考研究生。我的兴趣本在古典文学,但找不到复习材料,刚好从朋友那里借来了一本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就打算考现代文学了。临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又经常下乡工作,只能利用很少的业余时间复习,心里完全没谱。好在平时读书留下一些心得笔记,顺势就写成了3篇论文,一篇是谈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结合”的,一篇是讨论鲁迅《伤逝》的,还有一篇是对当时正在热火的刘心武《班主任》的评论,分别给中国社科院
考后托人打听,我才知道,光是现代文学就有800多人报考,最高的平均分也才70分左右(据说是凌宇和钱理群得到最高分),我考得不算好,排在第15名。原计划招收6人,后来增加到8人,让11人参加复试。我想自己肯定“没戏”了,不料却接到了复试通知。大概因为导师看了我的文章,觉得还有些潜力吧,加上考虑到我的工作是完全脱离了专业的(其他同学多数都是中学教师,多少能接触到专业),能考到这个名次也不容易,
有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我复试的成绩明显上去了。先是笔试,在图书馆进行,有4道题,3道都是大题,每个考生都不会感到偏的,主要考查理解力和分析力。比如要求谈对现代文学的分期的看法,没有固定答案,但可以尽量发挥。还有面试,在文史楼进行,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温儒敏) (北京考试报专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