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备考秘籍 > 北师大2003比较文学考研之路

北师大2003比较文学考研之路

  仅以这篇文章,纪念自己和朋友们所走过的漫漫考研路,同时也希望能对尚在摸索中的朋友门有所裨益。

  考研到底有多难?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因人而异的。先说说我自己吧,从小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但还没到痴迷的程度。选择中文,更多是性格使然。高中时是某重点中学语文科代表,毕业于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中英文秘书专业(为了就职方便),四年制本科。为了方便就业,学校为我们安排了秘书学,公共关系学,商务英语等课程,而中文系本科应有的课程却残缺不全:中国古代文学只讲到唐代,外国文学(欧美)除古希腊外,几乎就只讲了法国文学,现代文学重复上了两个学期,当代文学没安排课程。平时我还经常逃课,文学史的教程几乎没翻过,只是喜欢去图书馆挑感兴趣的来看。可见,我的文学功底不算扎实,所以当决定考研时,参考书里的许多内容对我而言是陌生而新鲜的,得靠自学。

  因为外国作品看的比较多,又希望自己学好外语,所以决定报考北师大比较文学专业。02年第一次考,是从01年八月开始正式复习的,八月底决定了考北师大。由于感情上的一些困扰,有一段时间无法静心复习,但最后两个月状态很好,每天平均复习10小时。考试的前夜整夜失眠,所幸第二天考试时由于兴奋而忘记了疲惫。记得当天考完英语后回到家里,我连站稳的力气都没有了。好久不曾经历这样重要的考试!也从未经历过奋笔三小时直到最后一秒。然而,在考完古代文学后,我坐在考场里流泪了,我知道,北京正在远离我,我的梦想也在远离。走出考场,我几乎失去了明天再考的信心。晚上我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重在积累——考研以后谈考研》,里面的一句话鼓舞了我:“在坚持了那十五个小时以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厚重了许多,毕竟我能考完就是胜利”。那一夜我睡的很沉,是开考以来睡的最好的一个晚上。而第三天考的现当代文学也是我发挥的最好的一门。走出考场我笑了,因为我知道失败了,明年我还会再来。三月成绩出来了,我的分数很危险,四月分数线下来了,果然,总分差了10分。公共课还不错,差在了专业课上,尤其是最重要的一门外国文学史,只考了61分。

  P.S.  第一次考时我看的参考书:

  外国文学史:

  西方文学:《欧洲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上下册。上册精读,下册略读。《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细看并每节做笔记,《20世纪欧美文学》考前粗略翻翻,以弥补上一本新内容不足的弱点。

  东方文学:《东方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编著(看的较粗略,因为是我们的教材),外国文学(亚非卷),也是粗略看,由于时间原因,也由于找不到北师指定的东方文学参考书,我的东方文学复习的很少。

  另外,北师大出的《比较文学概论》我认为也是必看之书。

  中国古代文学:

  这门课今年已经取消,明年大概也不会考了。我当时也没看北师参考书,看的复旦那套。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现代部分:人大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主,北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为次,北师编的那套又没看。笔记做的不认真,现在看来也就是聊胜于无。

  当代部分:很惭愧,由于时间来不及,总共就看了一个礼拜,用的是北师自己编的那本,北大的也临时抱佛脚翻了翻。

  总结了第一次考试的得与失,我的第二次“考研之旅”又开始了。第一次考研我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结果英语政治都还不错,所以第二次更没必要参加了。外国文学得分太低,是我失败的主要原因,这又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从01年考卷来看,名词解释占了30%,而我在复习时却忽视了这一点,没有彻底仔细的复习名词解释,在这一送分题型上失了15分左右(八小题共32分我只答出了四道半);第二,没有找到王向远的《东方文学史通论》,他是出题人,也是这一领域的带头人。很幸运,一位网友把他的书寄给了我,于是在还没开始正式复习前,我先仔细拜读了这本难找的专著,并仔细的“抠出”其中所有可以作为名词解释来考的点。在我正式开始复习前,还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在去年7月,我一度把目标转向了四川大学,因为川大的比较文学是全国重点,有考前辅导班,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再加上成都离我故乡近,所以家里人也都更支持我考那儿。本来已经定好9月份去成都复习,连导师都联系好了,川大的参考书也买齐了,可是,在8月的最后一天,我反悔了。我知道我割舍不下北京,因为曾经拥有的感情,因为许多朋友的友情,还有这城市本身的魅力,都使得我内心的天平向着她倾斜。成都还是北京?这个选择对我而言和tobe or not to be一样的严肃,此时父母都不在身边,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兰和我住在一起,“咱们去求根签来决定吧?”她向我建议。于是我决定把选择的权利交给神明,于是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抽了签,于是,我心安理得的选择了北京:)

  定了方向,我的正式复习也开始了,时间已是9月中。我的复习计划大致是这样的——

  从9月到11月10日,第一轮复习。外国文学史:西方部分由于第一次复习时已做了比较详细的笔记,所以这遍复习就以查漏补缺为主,然后归纳总结各个文学时期的作家作品、流派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西方文学的系统性很强,复习起来比较容易。东方文学虽然指定的参考书有好几本,但我主要就是看王向远的《通论》,这本书很适合考试。我是第一遍时仔细看,用笔勾出重点;第二遍时边看边做详细的笔记。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名词解释都是我做笔记的重点!现代文学:买了北大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学习指导》,配合着《三十年》一起复习,《三十年》的确是有关现代文学史的最佳著作,第二遍复习时才深刻体会出。缺点是内容太多,给人一种比较零碎的感觉,那本参考书恰好弥补了它的不足。当代文学:买了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教程》,看教程的同时看《当代文学100篇》(上中下三册),以往很少看当代的作品,个别作家除外,这次看才知道当代文学也有那么多佳作!北大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是指定参考书,所以也是我复习时的重点教材。许多人说他的书好,言简意赅,但我是不喜欢的,尤其他对80年代以前的内容讲的太多,又爱研究文学与体制的关系。对比较文学的考生而言,当代文学不是重点,一般不会考分值很多的题。

  报名后,第二轮复习开始了。外国文学的东方和西方部分经过第一轮的复习,皆做了详细笔记,并总结出200多个名词解释。因此第二轮的重点就是记忆了。而现当代,第二轮复习主要是“做题”,题目来自上面提到的那本参考书里的习题,以及能找到的各个学校的试题。答案嘛,当然是自己做了。由于准备比较充分,我冲刺阶段每天复习时间也没有超过9小时,考前还和妈妈一起看《孝庄秘史》,缓解紧张的情绪。

  1月17日,又到了考试的前夜,我没有像去年那样提早上床,和平时一样,过了11点才睡。睡前在大大的笔记本上写了大大的四个字:相信自己!虽然睡的仍旧不如平时那么安稳,但已不至于彻夜难眠了。记得去年考研时那三天是一年里最冷的三天,一直下着冬雨。今年天气宜人,坐车前往考场的路上,我看到了久违的日出,已经记不得上次看日出是在什么情形下了。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我心里暖暖的,眼里湿湿的,感到自己的明天也一定充满阳光!考完最后一门,迎着落日回到了家。我告诉妈妈,这次我应该成功了。

  三月初出了成绩:358。这个分数并不意外,只是有稍许失望,我的公共课考的太差了。政治62(比去年退步了6分),英语56!(比去年低了11分)。英语考砸,应该是我考试时状态太糟,由于听力出忽意料的难,广播又不清楚,我感觉自己答的好糟糕(可后来对答案发现自己还是得了14分),以至紧张得乱了方寸,在做完形和阅读时都精神恍惚,直到写作时才逐渐平静。我的外国文学考的很好:133。现当代107。4月初去北京参加了复试,四月中打电话确定自己被公费录取了。我还是幸运的,虽然比起一次中的研友多了几分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