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考研路是从大三开始的,2010年的2月中旬我开始了自己的复习备考。刚开始是看看专业的知识,不一定是参考书,也可以是和专业相关的书,这样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当复试的时候你会发觉这很有用。别人的经验只是参考,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定制出自己的复习计划。
有时候你会发觉计划老是赶不上变化,尤其是恋爱中的男女,一方又要考研,难免会牺牲掉和另一半相处的时间,我是这样处理的,刚开始我极力鼓动我女朋友考研,但后来她放弃了,我没有勉强,之后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也会闹矛盾,我也会花很多时间来处理这些事情,慢慢的我发觉其实女友还是很支持我考研的,她会鼓励我,在我不想看书的时候,她也会监督我去看书,能将困难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的确是件好事。
首先,选学校,专业是很重要也是需要慎重的一件事情。一旦选定学校,要比较一下近几年它的录取情况,定下专业后,就可以买书了。有同学更愿意在图书馆借书复习,这样倒也可以节省一部分财力,但是我看书喜欢在书上记笔记、划符号,出于对图书馆书籍的爱护,本人还是决定自己买书。
专业课的复习,我的初计划(7月份前)不是很详尽,因为还有课,时常会变,但我的脑子里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和进展的情况,我会盘算这个月要完成哪些内容,这样即使今天耽搁了,我会在第二天抓紧补一些,或者看的粗略一些,相对地快一些,总之要在一个月完成一个月的量。我一般早上读背完英语开始看专业书,上午看古代文学。
文学史我记不清看了几遍,刚开始第一遍,我没摘抄笔记,先看个大概(3月份),第二遍我会边看边摘抄要点,这样速度会慢一点,但是印象会更深,摘抄的过程中我会在书上做一些批注,将要点标上编号,第三遍我会特别注意书中对某一要点阐述过程中列举的例子,有些简单的句子我会刻意记记,太复杂的我就先放过,答题的时候简单的事例,只要能阐明问题就可以。第四遍,我会对照真题在书中做出标记,它处于哪一章节,一定用红笔,写上哪一年,哪种题型(填空、名词解释……)你会发现很多是重复考的,肯定对你复习也会有一些启发。
《中国文学》看的很艰难,我主要看题解跟后面的注释,摘抄了一些题解跟注释,有针对性的看看,我在看文学史的时候,看到的例句我没见到,或者感觉应该找来看看,我就会去翻翻《中国文学》的原文,当然我在早上读英语的时候读厌倦了,我就读读古诗词,对考试中的诗词句默写是有帮助的。
中午吃完饭,我会到图书馆看看《文学评论》等杂志,看看别人的评论怎么写的,摘抄一些好的评论,有必要就整篇复印了看,看别人的是享受,自己写刚开始会苦恼,多看一些就会好一些,有意识的用一些理论术语和批评方法。
中午的休息一般在图书馆自习室的桌上进行。我把《文学基础理论》放在睡醒之后,每天看一章,基本一周就是一个循环,慢慢就很熟悉了。我很不喜欢死记硬背,所以我老想办法能不背就不背,多看几遍,理解记忆就不失为一种方法。现当代文学史我放在下午进行,方法和古代文学史是一样的,在复习的时候不是按顺序一章一章复习,而是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不同的题材看,这样更加连贯。
晚上的时间我一般整理一下笔记,包括上专业课时记的笔记。完成白天计划完成有没有完成的任务,有剩余时间再做做英语的翻译。晚上回去写写日记,记录这一天的得与失,很有成就感。
看书不是任何时候都能保持好的状态,这需要自己调整,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常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打打球,看看电影,这样可以很好的释放压力,让自己看书愉快。有同学为了保持复习期间的身体健康每天坚持跑步,这也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情,女同学也可以效仿。
以上是我自己在复习备考中的复习方式,不一定合理,比如,很多人认为早上考政治,文学评论写作就应该把这两科的复习放在早上,我就没有这样做,因为政治和文学评论写作的内容相较英语和文学史要少,前期不一定要和考试时的科目和时间对应,但在后期调整过来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这都是我自己复习中一步步参考别人的做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复习模式,希望能给师弟师妹提供参考。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