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迈入大学是青年学子人生旅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抉择。随着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大幕,进入优秀的大学、选择合适的专业,成为莘莘学子们规划未来、迎接下一次人生启航的关键。
北京大学一直是优秀学子心中的圣地与奋斗的目标。她是一所怎样的大学?如何选择一个理想的专业?在北京大学进行四年学习后,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要选择北京大学中文系?
一、想当“作家”不一定进中文系
2003年非典闹得最凶的那个时候,我在理科实验班参加高考,在我家那个地方,填报志愿是在高考以后,出分以前。我那个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大中文系作为第一志愿——事实上,在我看到北京大学招生计划的时候,决定就早已经做好了。我把选择告诉我的老师们,无一例外地,他们都会白我一眼,然后冷冷地说:这个志愿好,没人跟你抢。
直到今天,依然会有无数的师弟师妹以及中学生一脸不解地问我:作为一名理科生,你为什么要上北大中文系?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拾起自己久违的耐心,不厌其烦地讲我是多么热爱中文这样一门学科。答得多了,我忽然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会对我这样一个其实非常普通的选择充满疑惑?后来我听一个师妹跟我诉苦时,突然明白了问题所在。
那位师妹对我说,有一次,某位叔叔这样问我那位师妹:“你学什么专业的?”我师妹说:“中文。”那位叔叔马上条件反射似的说:“中文,培养作家的?”我师妹想了想,勉强说:“也算吧。”——事实上,中文系并不是作家班,中文系和培养作家并无直接关系——然后那位叔叔就又问:“那你出过几本书了?”我师妹特别无奈地说:“没有。”最后那位叔叔大惊失色:“啊?没有?没有就让你毕业了?!”然后我的师妹就很无语。
第二次,某位阿姨问我师妹:“你学什么的?”我师妹说:“中文。”那位阿姨马上条件反射似的问:“那你写诗不?”我师妹说:“不写。”阿姨又好像很专业似的说:“哦,也对,现在不流行写诗了。那你写小说不?”我师妹摇摇头,说:“不写。”阿姨突然做恍然大悟状:“对对对,女孩喜欢写散文,就是冰心那种的吧,我特喜欢!”我师妹再次非常无语。这位阿姨比刚才那位叔叔好一点,不过她依旧把中文系当成了作家培训班。
第三次,我师妹在火车上遇到了某位大爷,大爷问她:“上学呢?”我师妹点点头:“嗯。”大爷接着问:“学什么呢?”我师妹说:“中文”。大爷看了看她,满意地笑了笑说:“学得不错啊,我都没听出来你不是中国人。”这回我的师妹更加无语,因为这位大爷把学中文的和老外学汉语划上了等号。
最后一次,我师妹的表姐问她:“你学什么的?”我想这个时候各位已经可以替她答了:“中文。”她表姐问她:“中文都学什么啊?”这个问题太大了,我在中文系学了将近7年,也做不到一两句话给它解释清楚。我师妹费力地说了一通,她表姐想了想,就回了她一句:“哦,也就是说你们还有比较专业的东西,是吧?”我想我师妹什么反应,也不用再跟大家重复了吧。
总结一下这四次尴尬的对话,我们不难发现,前两个问题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大家对于中文系的认识,就是培养作家——说得再难听一点,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多愁善感而又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学男女青年,这些人的公众形象基本上就是矫情、无聊、空虚、寂寞,同时还不负责任,简而言之,三个字:“神经病”;后两个问题则告诉我们,之所以中文系长期以来不受重视,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大家认为“中文”是大家都会的,学中文的没有什么专业的东西用来服众,中国话大家都会说,凭什么要你们来教我们,学来学去学中文,有什么好学的呢?我想,接下来,我必须向大家还原出中文系的真相;也就是说,只有最后跟大家谈清楚中文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些学中文的人到底都在学些什么,为什么要一学就是四年,有的还要学七年,甚至十一年、一辈子,我们讲北大中文系的意义和价值,谈选择北大中文系的那些理由,才不至于流于空谈。
二、中文系到底学习什么?
从大的专业方向上分,中文系有四个方向:文学、语言、文献和应用语言学。先说文学。文学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方向并非让他们日后成为作家,而是成为批评家和分析家,换言之,文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并非文学创作,而是文学评论和文学研究,所有那些神经兮兮的文学青年跟中文系文学专业基本上都没什么关系。文学创作是要靠感性,可文学评论和研究更多的还是要靠理性和缜密的逻辑思维,感性分析固然重要,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才是决定一篇论文好坏的根本所在。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心浮气躁,某种意义上说,为了对那些感情的文学作品进行缜密细致的阐述和分析,他们必须比一般人更加脚踏实地。
语言专业细分起来,又有古代、现代和应用之分。在徐通锵、叶蜚声先生编写的《语言学纲要》中,老先生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在人类尚未直立行走之前,嘴要承担的任务很多,比如吃东西,取东西,甚至还包括打架。等到人类终于直起了腰板,解放了上肢,进而创造出了语言,人类的思维水平才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一切文明。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文字水平的高低,与人的思维能力直接挂钩,这也就是为什么真正的大思想家都能够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
先秦诸子就不必说了,他们的著作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文学瑰宝;就是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们自身的思想能力也为世人所叹服。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学的研究,表面上是与一些看似枯燥乏味的语法现象打交道,而究其实质,却是深入到人的思维层面,探究真正属于人类自身的奥秘。
这里,我简单地对所谓“应用语言学”专业做一点补充介绍。由于我当初进北大中文系的时候身份是理科生,所以就被默认归到了这一专业,我们所接触的工作,通俗点说就是“金山句霸”,即利用计算机编程的相关技术,结合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中文信息处理的相关问题,这一专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就业形势也一片大好。
文献专业就是搞国学的。现在“国学”已经成为一个任何人都可以用可以称自己是研究“国学”的,反而是文献专业真正研究国学的师生们,却从来没有在电视、电台中夸耀自己的功绩,而是在踏踏实实地做着保护整理与研究古籍的工作。所以我们不用泛滥的“国学”而是换一个词——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保存在哪里?保存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文献专业的任务是所谓“古籍整理与研究”,因为我们知道,古人写书是没有标点的,用的又是古汉语,而且经过那么久的年代,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今天的人常常看不懂,所以需要一些人经过专业训练把这些古籍转换为大家能够看懂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那我们为什么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呢?说得夸张一点,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义务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想消灭一个国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消灭它的文化。比如秦始皇灭六国,秦朝虽然很快崩溃,但六国已经无法复兴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的文字,烧掉了六国的史书,换句话说,六国的传统文化被消灭了,六国也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是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作为一个中国人,为了获得这种民族认同,我们除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汉语之外,对于传统文化也应该有起码的了解。而对于个人的发展来说,一个传统文化修养好的人,他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气质、人格必有优于常人之处,因为他们推崇和学习的,是中华民族青史留名的优秀儿女,而不是时下的明星大腕超女快男。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古籍整理的数字化工程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献专业的同学如果又精通计算机编程等,其前途将不可限量。
三、中文系的师长与学生
我在北大中文系学习了将近7年,我庆幸自己在这7年的时间里认识了无数优秀的先生。
我现在清楚地记得邵永海先生给我们上古代汉语课时的场景,对于这位先生,我们所有人都尊敬地称其为“邵公”。有一次他在办公室里给几个同学讲《诗经?豳风?七月》,讲完之后顺带说起中国的农民问题。他一脸严肃地甚至略带些悲愤地跟我们讲现在农民的负担。后来我听说邵公来自山东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有着切身的体验,从那时候开始我明白了邵公不是那种钻进象牙塔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以及什么叫做活的学问和热的学问。
我还记得那位每次上课都穿着长衫和布鞋的头发灰白的张鸣先生,用我一位师姐的话说,“张公是最认真贯彻‘从大街上捡回来一个破人就玩命对他好’这一北大道德准则的北大人”。那次我写了一篇关于辛弃疾历史观的论文,张鸣老师不但批阅得无比细致,而且措辞颇有情致,有的地方甚至用红笔标出之后,旁边就写两个字:“呵呵”。那次论文交上去之后,张老师特意给我打了一个小时的电话和我探讨论文中的观点,其实我的那些不成熟的意见自己并没有多在意。
我还记得教当代文学的贺桂梅老师每次讲到得意处时嘴角都会微微一翘,眼神意味深长;我还记得吴晓东老师在现代文学史的课堂上背着手踱着步在教室里朗诵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有的同学竟然在前排哭得稀里哗啦;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陈晓明老师时,我跟他说正在读他写的《无边的挑战》,他马上问我读的是什么版本,然后他跟我说:我送你一本新版的,你改天来取,我取的时候发现封面上写着“刘纯雅正”,当时心想真是情何以堪;我还记得教《诗经》的吴鸥老师声音非常小,但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每一个字都清楚地抵达了我们的耳朵里……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有一些细节会逐渐淡忘,关于某节具体课的记忆也会变得模糊不清,但无论如何,结识这些先生,聆听过他们的教诲,都必然是我一生当中无比宝贵的财富。
同样宝贵的还有我在北大中文系结识的那些朋友。也许是想和师兄看齐,我在北大中文系也组建过两个组织,一个是辩论队,一个是表演队,前者曾经在北大最高水平的辩论赛上披荆斩棘,力克卫冕冠军,后者已经成为北大最高水平话剧比赛上永远最有力的冠军争夺者,没有之一。2010年5月22日,当表演队的同学们为自己获得话剧比赛第三个冠军和最佳编剧而欢呼雀跃的时候,不用太多的言语,所有人都对中文系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事实上,这种认同从新生踏入中文系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当他们在中文系团学联文艺部的带领下学习中文系系歌《新秋之歌》的时候,林庚老先生优美的诗句会将所有人带入到一种属于中文系独有的韵律之中。迎新晚会(中秋晚会)、新年联欢会、K歌大赛、足球队、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羽毛球队、志愿服务队……中文系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展示自己的平台和锻炼自己的机会。中文系的生活不只是书卷气息浓厚的图书馆,中文系的同学一样可以活得精彩。
四、中文系毕业生的去向与志向
每次参加北京大学开放日的活动时,我们无数次回答过家长这样的问题:中文系的学生出来能干什么?随着我们答疑的逐渐熟练,我们给出的答案也越来越明晰:
本系90%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都可获得免试推荐本校(包括本系和外系)以及清华、复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的资格。2008年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68%,位列全校第一。出国深造也是有兴趣和有志向同学毕业之后的重要选择之一,众多同学去了哈佛、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康奈尔、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大学,由于他们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精神在欧美等地的世界名校中享有良好声誉,许多国外大学都乐于接受北大中文系学生。
本科毕业后就走向社会的同学,近年就业率在98%到100%之间,高于全校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一些应用型热门专业。同学在择业方面也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可以去国家党政机关、科研部门、新闻媒体、出版机构、广播影视机构、地方高校、军队、企业等等,中文系毕业生以其“名牌”声望,加上扎实的基础和全面的素质,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欢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中文信息处理、中国文化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人才急需,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为很多机构和部门所看好。
简单地说,在中文系,想继续读书,我们为你提供机会;想出国发展,我们为你提供平台;想步入社会,我们为你提供无限的可能。中文系的学生是“万金油”,哪一个行业不需要头脑灵活、思维清楚、文字功底强、社交能力好的人呢?如果再谈吐文雅有风度,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论是哪一行、哪一业,中文系的学生都可以做得非常出色。就我认识的师兄师姐,他们有的成为了企业老总的高级助理,有的成为了极为成功的商人,更有人成为了非常出色的记者、编辑和教师,当然同样也不乏优秀的主播和编导。当然,更多的同学,仍然留在象牙塔里,从事文学、语言与文献的研究,为继承、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为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学术的繁荣,做着他们各自卓有成效的贡献。
其实,在我看来,讨论“中文系的学生以后能干什么”,更像是一个伪问题。在当今这个看重个人能力远胜于学历背景的时代,专业对于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小;而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人的内功修为以及发展潜力的时代,中文系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学生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好的学生在中文系,学到的东西可以是其它院系的好几倍。更何况,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6个重点学科的院系,前两年还不分专业,最大限度地夯实学生在各个方向上的基础;同时,北京大学中文系还与其它若干高等学府有着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每年都有大量的名额可以外出交流沟通。这是一个真正健康的、生机勃勃的平台。如果我说来北大中文系之前只是对这个学科感兴趣,那么现在我想说的是,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北京大学中文系都为我7年前的选择提供了足够的、且越来越多的理由。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使得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之中能够脚踏实地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能够不声不响地在各行各业取得足以改变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成绩,使得我们的毕业生,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都会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在所有院系的毕业口号当中,没有哪个院系的声音能够像中文系的那样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说这话的人是宋代理学家张载。这四句话,如果不来北大中文系,或许我一辈子都无缘得见。也只有在中文系,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四句话所承载沉甸甸的重量,也才明白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学生,心中所应有的不应该只是一份锦衣玉食的工作。(北京大学中文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 刘纯)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