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本科是学工科的,但喜欢文学的我毅然决定要跨专业考中文方向的研究生。但是因为觉得基础太弱,教材太多,最后决定考个参考书目较少的学校,于是报考了苏州大学的戏剧戏曲学。初试虽然是388分,但是复试表现一方面不够优秀,另一方面感觉老师对跨专业考生似乎另眼相看,所以结果是惨遭失败。
带着失败的沮丧,踏上了工作岗位,但是我暗暗告诉自己,不要放弃考研的梦想。2011年,我决定再次考研,这一次我早早准备,包括选择学校。反复斟酌了好久,最后定下上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当时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1、作为“三跨(跨专业、跨地区、跨学校)”的考生,特别担心因为是跨专业而受歧视,但是上外的公平以及欢迎跨考学生这一点让我对她顿生好感。当然上外各专业都不排斥跨专业,复试非常公平。其次,上外因为以外语闻名,外人对它的中文硕士点少有耳闻,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历年报考人数较少,竞争不太激烈,算是上外考研中的冷门。我自认为实力并不是超强,考研精力比较分散(要工作),也不想和别人争个你死我活,希望能胜券在握,稳扎稳打,于是上外成为目标院校。它虽不是第一流的,但是作为名校也自有其魅力。
2、虽然,上外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知名,但是并不代表它太没有学术实力,五位导师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学术成果。
3、上外的外语优势。正像学外语也要掌握好母语,学习中国语言文学也不能不修外文,看看那些学术大师,谁不是学贯中外,比如季羡林、钱钟书、鲁迅、老舍等等。我很喜欢外语,如果能够进入上外,可以有更便利的外语学习环境。
4、经济上的考虑。虽然上海的生活水平较高,但是上外的奖学金覆盖率较高,实习机会也较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因为设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院很体贴地会在研二为我们安排校内的实习——教授留学生汉语。这既解决了我们的一些经济问题,可以增加收入,也锻炼了学生的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初试取得了403分的成绩,正如我预料到的,成了专业面试中唯一一位是第一志愿的学生。老师虽然问了自己的前期学习情况,但是对我没有一丝歧视。于是我顺利的被录取,来到了陌生的上海。回顾考研,一方面庆幸于自己的选择,一方面也更加督促自己好好学习。毕竟还有很多学科知识以前涉猎太少,阅读量也不够,学术科研能力要快速提高。
以上是自己考研的简单回顾,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启示。
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硕士点简介和招生情况
一、上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简介
上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设在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02年开始招生。现有5位导师,分别来自本校国交学院和文学研究所。其中,正高职3人,副高职2人。博士4人,硕士1人。50岁以上2人,50岁以下3人。从年龄结构、学位结构、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都比较合理。各层次人员配备也比较齐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陈福康研究员在鲁迅研究、郑振铎研究、新文学史料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其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迄今为止,他已出版19本专著和编著等。曾先后获全国高校第二届、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全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著作奖。多次获学校科研奖。
宋炳辉教授、陈慧忠教授、殷丽玉副教授、姜玉琴副教授也分别在现当代作家、流派等研究领域有研究成果。如宋炳辉教授在中外文学关系方面、陈慧忠教授在新感觉派研究方面、殷丽玉副教授在冯至研究方面、姜玉琴副教授在诗歌研究方面都颇具知名度。
据不完全统计,该硕士点教师近3年来的科研成果有:专著:8本,教材:9本,译著:1本,论文:57篇。历年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10项。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4项,总经费为28万元。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现每年招收5名左右的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有:民国时期文学史、共和国时期文学史、作家(郑振铎)研究、鲁迅研究、中外文学关系、文学史料学、现代都市文学、当代文学专题、中国新诗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等;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有:比较文学概论、现代语言学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均由本校教师指导完成。每篇学位论文均聘请外校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士审阅。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其中必须有校外专家1人。至今,接受盲审的学位论文均获通过。
二、本学科历年招生大致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点历年招收、毕业的硕士生情况:2002年招收了2名研究生,毕业2人,获学位2人;2003年招收2名研究生,毕业2人,获学位2人。2004年后基本在5位左右,其中2009年5名,2010年7名(包括2名外国留学生),2011年5名(包括1名俄罗斯留学生),2012年5名(都是调剂生)。从历年报考录取比例来看,该学科竞争较小,基本上每年都要从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调剂学生,所以考生只要认真备考,录取成功率较高。上外不排斥跨专业考生,所以对于想跨专业考取中文专业的考生来说,上外是个很好的选择。
三、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民国时期文学史、共和国时期文学史、新文学史料学、中外文学关系史、著名作家专题研究等。民国时期文学即俗称中国现代文学,共和国时期文学即俗称中国当代文学。我们因考虑到所谓“现当代”名称之不妥切,特改用断代名称。新文学史料学乃借鉴、发扬传统文献学,运用于新文学研究中,为研究生培养学科治学方法打下基础。中外文学关系史研究苏俄、英美、日本等国近现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相互影响。著名作家研究则根据导师的研究专长与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开课讲授。
四、五位导师介绍
1、本学科的带头人陈福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有《郑振铎论》、《郑振铎传》、《郑振铎年谱》、《民国文坛探隐》、《中国译学理论史》等专著,《鲁迅比较研究》等译著,并参与新版《鲁迅全集》的修订工作。
2、陈慧忠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有《中国当代文学史概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合编)等。
3、宋炳辉教授,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有《徐志摩传》、《茅盾》等专著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合著)、《20世纪中国文学精品》(副主编)等。
4、殷丽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导师。
5、姜玉琴副教授,南京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著有《中国古典诗学论稿》、《牧羊女诗论与诗》、《西方思想经典选读》(参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