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旧版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备考秘籍 > 上海大学2012古代文学考研经验

上海大学2012古代文学考研经验

  前言

  考完之后一些师弟师妹向我问问题、要QQ,我在这里一并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也了却了当初的心愿。

  总建议

  1、重要性和时间分配:英语>政治>专业课。

  2、心态大于一切,信心大于一切。

  3、做之前想清楚,做了就不放弃。必要时,掐断一切后路。

  4、信息搜集是备考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5、该念书的时候狠狠念书,该玩的时候狠狠玩。劳逸结合。

  6、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始终是别人的,抓重点,其余按自己的习惯来就好。

  总评分数

  总分370,政治56,英语60,文学史130,写作124。去年刚开始对考研分数这个东西没什么概念,越是复习到后面概念越清晰,只是那时候时间也不多了,所以我在这里尽量给大家多说一点经验,希望大家在起步的时候对分数有个大概的了解。

  专业课120+、130+的分数在古代文学的考生中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地域省份,每年出卷老师的更换、批卷老师手里的松紧,报考该校学生的多寡和生源质量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分数的高低。就我报考的上海大学来说,它的古代文学分数线(包括总分和每门课的分)每年都与国家线持平或稍高一点点。谁知道今年忽然拉到384,比我的370高出整整14分。各位可以想见我当时得知上大线时候的心情,何况今年因为泄题事件国家线放低,调剂难度加大,当时的我就像刚刚被公司辞退的工人,夹在一大群需要调剂的人当中,拿着一笔少得可怜的遣散费,不知往哪儿去讨生活。在旁人眼里风光的分数,只有自己知道它的水分和漏洞。以我的文学史为例,130分在今年来说真的不高——第一大题的判断题,我至少有三分之二不确定(当时考试的时候就想,这题怎么这么难);名词解释有半题根本想不起来,瞎写的;最后的论述题倒是全中之前的复习原题,所以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是因为复习时没有梳理,所以没条理,只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所以我现在觉得,考研其实不是和别人比较,而是和自己赛跑。做到了自己该做的事,分数自然不会低,也就不会错过向往的学校和专业。

  下面具体说说各科专业课需要注意的地方。

  【经历】

  选择古代文学的人不是本科中文系就是出于喜爱,所以专业课一般都没什么问题。何况读读写写都是怡养性情的事,几乎等于备考期间的享受。上大参考书只有两套文学史,游国恩和郭预衡。考试科目只有文学史和写作。你说容易不容易。这两套书的难度根本不能和袁行霈的比。如果本科就学袁行霈的,更加好,考试对你来说小菜一碟。

  【用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游国恩、郭预衡

  古代汉语——王力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

  【做法】

  1) 最重要的是历年真题,任何学校(甚至任何大型考试)都如此。我当时基本除了真题,别的东西没怎么碰,都能考到这个分数,重要性可想而知。有时间兼顾其他,没时间就专攻真题,把每道题的答案从参考书和上课笔记中找到,自己整理加工,争取条理清晰、论述完整,抄写到本子上。

  2) 真题从哪里找:论坛,目标院校的研究生官网,博客,网上卖资料的机构或个人,网络上认识的前辈赠送;真题需要几年?理论上最好10年,但一般找个5、6年就够了。

  3) 三管齐下:历年真题,参考书,上课笔记。

  4) 最重要的题型是名词解释。自己理出所有重要的名词解释,抄下来、背出来。

  5) 所有真题,抄完以后就读,读了几遍就背,背得越熟越好。

  6) 上海大学题型分析:判断题在于平时的积累,参考书要多读几遍,做到知识点印象深刻;名词解释写个四五行就行;论述题的做法和政治大题相似:写得越多越好。当然前提是背熟的,不是临时胡诌的。

  7) 王力的古代汉语初试可能用不上,但多数学校复试的时候要考古汉语,所以这本书可以提前看起来。跨考的同学注意,搞古代文学的人,古代汉语是基础。如果你受不了这本书,趁早打消跨考该专业的念头吧。要知道,人家中文系的学生,本科时可是将此书作为主修课程,踏踏实实学了几个学期的。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是两码事;搞理论研究和单纯的诗情画意很不同。我现在学古代汉语,像中学生学英文一样,既熟悉又陌生。

  8) 写作这门考试,看到上大历年真题就知道,都是很简单的题目,有一年是论读书,一年是论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考前稍微练练笔,看看课外书就行,不至于上了考场觉得陌生。只是注意,写作要求几千字,字数不算少。如果落笔之前草稿纸上列一点提纲,卷子上列几个小标题,相信老师看着舒服,我们自己也写得有条理。个人习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