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考研网按:本文选自中文考研网免费资料《北大中文专业考研秘籍》2013版,全书下载地址:http://www.zwkao.com/mfzlDown.aspx?id=4855
回顾六年多来走过的路程,总感觉有很多心里话想对大家说。所以我借这个机会在这里专门和大家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第一话:我为什么会喜欢汉语史?
说来也怪了,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么个“坐冷板凳”的专业?好像还真说不大清楚,又好像还有那么一点理由。
我在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文言文。大概最早能追溯到上小学或者稍早。其实也纯属机缘巧合。那时候我的父亲在天津进修,假期回家带给我一套连环画,是“中学古诗文连环画”之类的题目,说白了,是那时候的一种中学语文课外辅导书。按册编排,每一篇文章都把原文列出,再配上连环画和白话说解,一些后来耳熟能详的篇目,比如《为学》、《黔之驴》、《捕蛇者说》、《卖油翁》、《木兰辞》、《出师表》……比起同龄人,我可是先睹为快的。小时候先是看画,之后慢慢学会看底下的白话文,最后能对着白话把文言顺下来。等自己真上了中学以后,这套书早就不知道哪去了,可它对我的影响却始终没有消除。学文言文,一直障碍不大;可负面影响也有,就是多少有些“不求甚解”的毛病。自己努力改吧,呵呵!
这大概就是我能回想起来的、跟汉语史结缘的最早的一段故事。
至于它到底算不算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呢?恐怕我自己也说不清。
第二话:我为什么会喜欢语音史?
我在上大学以前,绝对不知道还有这么专门的学问。但对语音学方面的理性学习,却开始得很早。
因为我的嗓音还算不错,所以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校的广播站(室)兼着一份差。上高二那年,吉林(省)人民广播电台选拔主持人,我也去比了赛。虽然没有得到什么名次,却意外获得了一次培训的机会。在这次培训中,有一讲专门就讲现代汉语的语音。我在那个时候已经知道了舌面元音图、辅音表、音节结构分析等等关于汉语语音的一般知识。
上了大学,进了中文系,第一年学现代汉语,第一个单元就是语音。大多数同学听得云山雾罩,感到极其乏味,对我来说其实却是一次复习、强化、深入和提高。语音学通了,感到很有成就感;结果语法却一直糊涂着,直到现在。二年级开始学习古代汉语,慢慢就知道:原来古人的语音也是可以拿来分析、研究的。加上上一话说过的,两方面的喜好凑在一起,得了,这专业方向基本上就算是定下来了。
所以,确立今后想要从事的研究方向,这个决定我最晚是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就已经做好了。
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研究一门语言,语音是基础中的基础。语音搞通了,再转别的都容易;先搞通别的,再回过头来攻语音,那是难上加难。(我自己没学好语法,那是自己不用功,与此无关。)
第三话:我为什么坚持要考北大中文系?
我所在的大学“吉林师范学院”,原本是一所省属师范院校,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我是1997年入学的。1999年,该院与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和另外两所大、中专院校合并,成立“北华大学”。2001年我从该校文学院中文系毕业。
像这样一所学校的学生,要想考入国家重点学校,确实不容易。我自己考北大一共五次,直到2005年才被录取。主要障碍是英语。最后被录取的时候英语成绩也很勉强,刚刚过线。当然,这与我自己不够努力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毕业以后的四年间,有几位大学同学已经研究生毕业,有一位甚至已经上了博士。但我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上一话我说:我在大学二年级已经确定了自己喜欢的专业,那么我应该到哪里去学呢?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既然经过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学习,好不容易知道自己该学点什么,那当然要找一个最好的地方来学啦!
当时,我所知道的东西有限,很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是研究汉语,在中国国内当然最好。而中国大学里的中文系,当然是北大最好。所以我选择北大。说白了,我是按照专业来选学校,而不是按照学校来选专业。再说得明白一点,如果当时认为:北大这个专业并不是国内最好的,那我肯定不会选择北大。
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进了北大一年半,知道了更多的东西,也知道了和北大处在同一水平的还有很多别的学校和科研院所,当然也包括国外的。不过我仍然觉得很幸运。因为在北大总是能找到一种很特别的感觉。是什么呢?我现在还说不太明白!
总之,回顾我选择专业和学校的历程,我认为:兴趣这个东西很重要。如果自己都不喜欢,千万不要为了一个文凭盲目确定一个专业,尤其是像“汉语史”这样一个枯燥的专业,否则你会很痛苦。更不要为了提高身价而来北大,想拿文凭,去别的学校会更容易、更轻松。
好。关于“选择”问题就此打住,从下一话开始,和大家说说有关考试本身的话题。
第四话:北大的考试到底有多难之一:北大语言专业的本科生都学什么?
说实话,北大的专业课考试并不太难,通常是基础知识。但这个“基础知识”是对北大自身而言的,并不是国内每一所大学都能给本科生这样一个“基础”。所以,按照北大的课程设置,自己学习就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北大的语言学专业,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教学体系,特别是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对于考硕士是极其重要的。
一年级开设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学时均为一年。
古代汉语教材使用郭锡良本《古代汉语》,教师讲授基本上遵循教材。大家在自学的时候,往往偏重“通论”,却很容易忽略“文选”和“常用词例”。在复习“通论”时,又往往偏重语法理论的条条框框,容易忽略具体的例证。可是要知道:教材本身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每一个字都不是白写的!所以我在这里提一些大家容易忽略的东西,供大家参考。首先是教材下册的“诗词格律”,这一部分很难,但却非常重要,属于必考内容。
其次是每篇文选下面的注释,里面出现的常用词,要和六个单元的“常用词分析例”结合起来,全面掌握。最后是文选里面的语法注释,要和通论的语法部分结合起来,特别注意典型例证。因为北大的语言学研究(包括理论、现汉、古汉)至今仍有一个非常强的传统,那就是靠例子说话。从朱德熙先生、王力先生那时候到现在始终如一。
现代汉语用北大自编教材。语音部分和“语言学理论”课有一些交叉;语法部分则需要结合一些后续课程,进行综合复习。
二年级开设语言学理论(上学期)、音韵学(下学期)。
理论课用《语言学纲要》,大家要把握住“组合”与“聚合”这两条在教材中贯穿始终的线索。
音韵学自学比较难,大家可以集中记以下一些东西:首先是基本概念;然后是三十六字母及其与《广韵》声母系统的异同;《广韵》的平、入声韵目;《广韵》语音系统和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对应规律;一些特殊的反切用字,包括:《广韵》五十一声类的反切上字,每一类最少背两个最常用的,全浊声母的能全背更好;入声韵的常用反切下字;上声韵中变为去声的那些反切下字。记住这些内容,关于音韵学的考试基本上就能应付自如了。同时也能为学习“汉语史”打下基础。
从三年级开始,北大中文系语言专业的一些课程就是国内大多数院校无法开设的,大家要特别重视。
首先是汉语史,开一年,上学期为语音史,下学期为语法史。主要教材是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不过由于五十年来这门学科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所以教师的课堂讲授超出教材的东西非常多。如果是考试,按照王先生的系统答当然也没有错,如果能把这一年的课都听一遍,效果就更好。
然后是“汉语方言学”,上学期开,使用北大自编讲义(未公开出版)。如果不能得到,大家可以参考《现代汉语专题教程》这本书中的相关部分进行复习。
还有“文字学”,下学期开,使用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看教材就行。
再就是现代汉语两门专题课,“语法研究”和“虚词研究”,这可是北大的招牌课,大家一定要参考《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和《现代汉语专题教程》中的相关部分。能来听一听更好。
四年级的“理论语言学”也很重要,主要使用《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不过这本教材有点难度,自学很吃力。而且最好有汉语史知识、方言调查实习经历和对现代汉语语法深入学习与思考作为基础,否则一些理论和概念很难理解。而对于二十岁以上的人来说,不理解的东西,要想记住它,太困难了!
除了这些必修课和限制性选修课之外,北大语言专业本科还有很多选修课,比如:词汇学、语义学、实验语音学、计算语言学等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对考研来说当然也有好处,不过就不见得必须了。
第五话:考北大到底有多难之二:如何恰当安排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复习?
对我个人来说,英语始终是一大难关。我从中学学英语时就没学好,造成很大的隐患和遗憾。越是到后来,旁杂的事情越多,就越是没有精力投入进去把它彻底解决。所以,大家要想恶补外语,一定要趁早。就我来说,每天对英语的复习占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英语学习的诀窍,我是不配说的。对考试本身而言,我认为一定要抓住真题,什么辅导教材都不如真题管用!
专业课,由于我个人感兴趣,反而比较轻松。第一专业课,一般每天只看上两小时就放手了。第二专业课(专业基础和大综合)加起来每天也就是一个小时。而且据我所知,外校学生考北大中文,只要是从兴趣出发的,专业课一般不会构成障碍,毕竟有了兴趣的支撑,学习起来会非常快,印象也很深刻。这里重点说一说大综合。北大中文系的大综合考试,历来是让考生们比较头疼的问题之一。其实既然是综合了各门学科,那么首先有一点可以放心:你自己要报考的那一门的内容,肯定也会出现。这些内容的复习应该贯穿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进行,无须单独拿出时间。要额外复习的,就是非本专业的东西。可这些东西也没有必要全部掌握,因此,要有勇气去放弃一些东西。经过考试的同学一般会认为:大综合满分五十,能拿在四十分以上的就是好学生,不要对自己太求全责备!敢于放弃其中的五到十分,确保剩下的全对,一样是高分!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历年的考题为自己指引方向。
至于说政治,我要借助辅导班。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辅导班可不是听得越多越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且要一班到底,中间千万别换。比如说:秋季基础班听了一家的,那么后面的冲刺班、点题班都听他一家的。如果换另外一家,说的不一样,脑子一发懵,就全乱套了,还不如不听。还有就是平时要留意时事政治,晚上听听新闻,也算是放松。而且坚持一年下来,对一些重点时事就有了印象,最后只要辅导材料上一提醒,很快就记住了,实际上是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在时间安排上,我是主张认真做计划的。而且这个计划要从大到小地做。从下定决心那一刻起,就要算好距离考试大概多长时间。现在基本上可以确定:考研时间一般会在每年的一月中旬的最后一个周末进行,但如果翌年农历的春节较早,则有可能提前一周左右。时间定下来,就先确定大的范围,几月到几月进行第一遍基础复习,几月到几月提高,几月到几月冲刺等等。还有中间要经过什么样的公共假期、寒暑假、期末复习考试等等因素都要有充分的考虑;再就是每过一到两个月,各科必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进度。这是宏观的。接下来就是按照一个星期来安排时间,这是“中观”的。也就是说,先把自己一个学期的课程表排好,把必须上课的时间排除出去,然后利用学校现成的课节时间作为单位,每个单位时间做什么,最好集中。一周下来,至少要给自己留半天到大半天的休息,人可不是机器!再接下去就是一天之内的安排,这是微观的。首先要把一天之内自己吃饭、睡觉、午休、打扫个人卫生的时间排除,这些事是不能不作的。然后把从起床到睡觉的各段时间划分成几个单元,合理安排。我的主张是:每天大的时段一定要跟着考试时间走。政治和专业课在上午考,那就安排在上午交替复习;英语在下午考,就安排在下午复习。让自己的思维形成一种惯性。至于专业基础和大综合,可以安排在晚上,累了就稍作休息。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时间的比例不能整齐划一。世界上没有适用于任何人的复习安排,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安排。认准了一种安排,就坚持到底,当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细微的调整,但千万不要完全推倒,彻底重来,没有这样的时间!
比如说,有的同学英语较好,已经达到六级水平,那就可以直接从真题入手,分析出题思路,总结答题要点。有的同学是第二次复习,那政治应该已经学过一遍,可以不用等到新大纲发表,先复习哲学和政经。因为这两门课需要充分的理解才能学好,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如果对基本概念、范畴、理论理解得不透彻,别想记住!总之,能够和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复习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
第六话:坚持多年考研,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在我考上北大以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坚持了五年,已经够漫长了。来了以后才知道,原来还有比我坚持时间更长的、失败次数更多的。
应该说,大学毕业,我们都已经二十二、三岁了,应该独立负担自己的生活,不能再让父母操心。但目前很多主、客观因素决定了我们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特别是选择读研,会让这个时间更加向后推移。
应该说,能放弃工作的机会,坚持多年考研,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坚定意志以外,外在的客观环境也很重要。
首先,家里要有这个能力。家里的经济来源要比较稳定,对于收入和支出的要求,至少要达到“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的地步。否则我们还是不应该继续增加父母的负担。
其次,家庭主要成员能够理解并支持你的决定。而且越是到后来的几次越是能支持你。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经济上有能力支持你是一回事,但在精神上能够支持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在这方面,我很庆幸:我的父母都能够理解并支持我的选择。我的妻子更是能够随时帮助我解除精神上的负担。我的岳父岳母、我所有的同学、所有的老师,他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不断给我鼓励、催我奋进、给我安慰。所有这一切,都让我能够一次次勇敢地爬起来,面对下一次挑战。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恐怕也很难坚持到最后。特别是第四次失败以后,我差一点就准备放弃。如果不是我妻子不断安慰、鼓励我,我也不会再坚持下去。
再次,主观上,心理素质十分重要。要知道,二十四、五岁,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靠父母养活,甚至在这种条件下结婚。这在今天很多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对一个普通大学的毕业生,要去报考重点大学的研究生,还一次次失败,很多人也是抱着看笑话的态度在关注着。报考一个没有“钱”途的冷门专业,更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这些,你没有办法完全不去理睬。怎么办?只能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尽量不把这些思想上的负担压在自己脑袋上,以免影响复习。还好对专业的强烈爱好冲淡了这一切,让我能够还算平静地面对复习和考试。
综合以上几点,我并不主张有人学我的这种方式。因为每个人的家庭情况和自身情况都不同,千差万别,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合适的选择。
第七话:回首三年,在北大学到了什么?
三年的学习生活很快结束,我也即将离开北大了。前面说的都是“考试”,现在也应该聊一聊“学习”了。下面谈谈汉语史专业的课程设置。
北大中文系实力最强的号称“三古”--古汉语(也就是汉语史)、古文学、古文献。三个学科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优秀教师,梯队完整,历史悠久,传统积淀深厚。
但传统积淀本身也可以是一柄双刃剑,有可能会变成“包袱”。现在有的学科就面临这样的现状。
北大的老师,管学生的少,不管学生的多。所以大多数时候要靠自律。自律的来源,我第一强调“兴趣”。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我的看法是正好相反,应该是:爱一行干一行。如果你都不喜欢某个专业,你能想象你会学好它吗?能乐意从事它吗?在研究生阶段学了一个专业,毕业以后却又不去从事相关的研究,如果是一个应用性强的专业,比如管理学之类的,也没什么关系;可如果是中文系这些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专业,你学了三年,又转行,那实在是浪费时间--浪费你自己的宝贵时间!有这三年,你能积累多少工作经验啊!
所以,我欢迎真正对“汉语史”有浓厚兴趣、并且真正愿意坐冷板凳的同学前来报考。
自律的第二个方面,就是你的自制能力了。北大的学术资源非常好,有亚洲首屈一指的高校图书馆,有无数名师讲课,有内容丰富的课外讲座。北大里面的诱惑也非常多,校园网络发达,想下载电影、游戏……易如反掌;大讲堂几乎每天晚上都有演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研究生期间如何把握?全在于自己的自制能力。
“三古”都是很枯燥的专业,以汉语史为最!成天面对古书,关注的并不是古人的思想,而是要把它们变成一堆堆零散的语料,统计成一组组数字,还要从中发现、认识规律。这样的研究本身就够枯燥了。而汉语史专业的课程也非常枯燥。有三门必修课,都是要学上一年的:
古音学,从陈澧的《切韵考》开始,然后是顾炎武的《音学五书》、江永的《古韵标准》、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诗声类》、江有诰的《音学十书》,两个学期,一本一本读完,还要完成两篇读书报告。
《说文解字》研读,《说文》段注一大本,一年的时间差不多要通读一遍。
《马氏文通》研读,也是用一年的时间读一本书,每个同学准备其中一个部分,每人都要发言。
这样的基础训练,每个人都别想混过去。
另外还有两门必修课:《近代汉语研究》和《古文字学》,虽然只是一学期,但也不是那么轻松的。
其他的选修课,如:上古汉语研究(分音韵、语法各一学期);中古汉语研究(同前);中国语言学史(一学期);音韵、词汇、语法研究专题课(每种专题一个学期)、佛教汉语(一学期)等等,这些课程大概每两年开一轮,也都是很深入的课程。
(作者:陈鑫海 北大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