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备考秘籍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习指导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习指导

  中国古代文论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课程。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卷帙浩繁,时间跨度大,加上理论课程本身的抽象性、古代语言所造成的障碍,学习该课程有相当的难度。要学好该课程,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通读教材,把握整体

  古代文论内容繁多而抽象,要掌握课程内容首先要通读教材。只有通读教材,才能了解理论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了解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论家们的理论观点,更好地掌握理论重点。教材中对重要的文论家的理论贡献和局限都有所评价,要理解这些评价就必须对古代文论发展有整体的了解。一般考生对古代文论极少接触,初读教材不易理解,可采取粗读与精读结合的方法。对于某些重要的内容需要反复阅读。通读教材还包括阅读附录的文论资料。这些文论资料都是文言文的,读起来较困难,但对理解教材内容却有好处。起码要结合教材中的论析阅读附录的部分文论资料。

  (二)准确理解,分辩异同

  古代文论的许多概念具有多义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某些概念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如曹丕的“文气”,体现了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背景条件,就不易理解其深刻的理论内容和理论价值。学习时必须准确理解范畴、概念。古代文论的继承性较强,前后不同时期的某些文论家的理论概念往往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把某些观点、概念放在一定的背景条件或实际理论环境中去准确理解。例如钟嵘和司空图都以“味”论诗,笼统地说,“味”相当我们今天说的审美感受,但钟嵘处在讲求形式美的齐梁时期,他强调诗的“滋味”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密切相关,而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在总结唐诗的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更强调超越形式(离形得似)而追求一种更深远的“韵外之致”学习时应注意其异同。

  (三)理清线索,注意联系

  中国古代文论表面上看比较零散,若不理清文论发展的线索,不注意文论家的理论观点的相互联系,对理论问题就不易理解。中国文学理论在儒道渗透互补中发展。儒家文论重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质与文的关系、作家的道德修养等问题,道家文化则偏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审美态度、思维规律、言与意的关系、朴素自然的风格等问题。两家文论虽不同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理解儒、道两家文论的不同特点,有利于掌握古代文论发展的线索,并由此注意文论家们的理论观点的联系,可加深对理论问题的理解。

  (四)结合考纲,消化重点

  教材对古代文论内容已作精选,介绍的都是在文论史上有贡献的文论家的理论观点,或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但仍然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一般说,对于那些在文论史上第一次提出的理论观点,或者比前人有新发展的理论观点或理论范畴,须特别注意。注意重点不等于其它不重要,消化重点应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考纲对必须了解、识记、理解、阐释的内容部分别作了说明,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考纲的要求进行学习,对于考纲中要求理解和阐释的内容,应该认真消化,理解其理论的内涵和理论的逻辑层次,对于某些文论家的理论观点还需要作出评价。

  二、了解各时期的文论特点

  教材中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草创时期、独立发展时期、成熟时期、总结时期、转变时期。每章都有“总论”,概述该时朗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对一些有一定历史地位但又不作专门介绍的文论家的基本观点进行介绍。全书还有一个绪论,介绍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包括古代文论的性质、内容、思维、特点、理论偏向等的民族特色,以及独特的理论表现形态。从宏观上了解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对于理解后面各章的具体内容有帮助。了解各时期文学理论的中心内容和理论特点,对于具体文论家的理论观点也很有好处。

  (一)先秦两汉文论

  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草创时期。先秦文论以阐述文学性质、功能、原则为主要内容,即主要围绕对诗书礼乐的评价而展开。诸子百家之中,儒、道、墨、法等各家除了儒家对文艺采取肯定态度之外,其余各家均采取否定的态度,但道对文艺的否定却又包含着肯定的因素。考生须了解儒、道、墨、法四家的文艺观点,特别是儒家(包括孟子和荀子)和道家的文艺观点。两汉文论主要是围绕着对《诗经》、屈原、汉赋、《史记》的研究、评价而展开,在研究和评价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儒家文论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但也有不同的声音,那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由于它揭示了文艺创作的一条重要的规律,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先秦文论基本莫定了儒道互补的古代文论发展框架和体系,对后世文论的发展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了解这种影响,对理解各个时期的文论有帮助。

  但先秦两汉文论还处在与其它的学术浑浊未分的状态,特别是在先秦,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甚至诸子的一些理论观点也不是专门论文艺问题的,却又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考生在学习中必须注意这一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文论

  这是古代文论的独立发展时期。考生在学习中必须注意两个问题:(1)这一时期文学理论的繁荣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经学衰落,思想解放;玄学的兴盛;创作的繁荣。(2)文学理论在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鉴赏论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全面的发展,文论家对各个范畴的理论的主要内容有较深的阐释。

  这一时期的文论不仅有了专门的文学理论著作,而且文学理论有较全面的发展,但仍属于杂文学观念阶段。

  (三)唐宋金元文论

  这是古代文论成熟并多元发展与熔炼臻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论成就主要在诗文理论方面。在诗论方面,初唐时期主要是陈子昂的诗文革新观点;盛唐诗歌发展达到鼎盛,但理论上的总结是在中唐之后,意境理论的逐步成熟,是这一时期诗论的特点。宋代由于道学思想的影响,诗论观点较复杂,其中成就较高的是作为对唐宋诗总结学的严羽的《沧浪诗话》。此外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观点也很有见地。在古文理论方面,主要是柳宗元的“文以明道”的主张,欧阳修的“文道”观。韩愈古文理论则在专节作介绍。

  (四)明清文论

  这是古代文论的总结时期。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发展成熟,理论上也有高度的总结。这一时期文学理论不再局限在正统的诗文理论。所以,这一阶段分为明清诗文理论、明清戏曲理论、明清小说理论三章(四—六章)。

  诗文理论:明代作为中国传统诗文理论总结的准备阶段,一方面是文道合一观点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文学解放思潮的产生;一方面要求创新,另一方面却提倡复古。湾代的诗文理论主要是对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而在总结中又出现各种的理论派别如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性灵说等。

  戏曲理论: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戏曲理论发展成熟,在戏曲创作、表演、鉴赏方面都出现了很精彩深刻的理论观点。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戏曲创作论,关于戏曲创作目的的“助风化”的观点,关于戏曲创作题材主张“奇”的观点,考生在学习中都应注意理解。

  小说理论:明清的小说理论关于小说的特征主要通过小说与史传的“虚构”与“实录”的实质区别来认识和阐述;关于小说的语文特征主要强调其“通俗性”,关于小说情节主要强调其完整性;关于小说人物形象,经历了由李贽的“传神论”到金圣叹的“性格论”的理论发展过程。关于小说功能则强调小说的史鉴功能。古代小说理论的形态主要是评点。

  (五)近代文论

  中国近代文论是古代文论的转变时期。近代文论的“变”主要体现在文学思想、观念上的变专制的封建文学为“国民文学”。变杂文学体系为纯文学体系,由独抒性灵走向创作“自由”论。这其实是一个古代文论近代化的进程。这一进程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共同完成的。而引进西方的文学理论观念,是完成这一变化的途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融会中西,从理论上构建了近代新貌。因此这一个“变”是中与西交融的变,是旧向新转化的变,包括了形式、性质、思想基础、发展方向等方面。但在变化之中,仍然保持着民族特色。由于各种原因,这一场变革并未建立起系统、深刻和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它又毕竟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文学观念,宣告了旧的文论体系的即将退位,新的文论体系正在建立。

  三、理解教材内容的重点

  任何时代的文论都是由具体的文论家的文学思想和文论观点组成的考生在学习中应该结合各理论发展时期的特点和考纲的要求理解文论家的理论观点。

  (一)先秦两汉文论重点

  先素时期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对立互补,影响后世文学思想的发展,因此先秦时期的文论的重点是儒家和道家的文艺思想。

  1、先秦儒家文论主要是孔子的诗论。孔子艺术观的思想基础是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地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孔子诗论的重点是两个方面:一个关于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从个人而言学诗是为了修身(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整个社会而言,诗有其特殊的社会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二是关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孔于在对《韶》、《武》的评价中,表达了内容与形式应该尽善尽美的观点。对于“质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同样是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2、道家文艺思想主要以庄子为代表。道家文艺思想的特点是否定文艺却又道出了文艺创作的某些规律。其重点内容:庄子所谈论“心斋、坐忘”实际是一种审美态度,庄子所说的“天额”、“解衣般礴”是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风格,庄子提出“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启发了后人在文学创作中应超越语言。

  3、汉代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毛诗序》,这是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论。《毛诗序》发展了儒家诗论,其理论内容主要是三方面:(1)提出了情志并重的观点,这对于先秦的“诗言志”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有其特别的理论内涵及意义。(2)发展了孔子关于诗的社会功能的观点,进一步强调诗的“风化”、“美刺”的作用。(3)总结了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诗之“六义”:风赋比作兴雅颂。

  (二)魏晋南北朝文论著作的文论家的理论重点

  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的第一篇评论文学及作家的专论。它所提出的“文气”说是中国文论史上最早揭示作家的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的理论观点,在古代文论史上是一个有创见的新课题,在文学风格理论上也是一个创举。其理论缺陷是强调作家的先天禀赋,忽视了社会习染对作家风格形成的作用。《典论·论文》最早对文体进行了区分,还批评了在文学评论中的某些不良倾向,分析其主、客观的原因,提出了“审己以度人”的正确的批评态度。曹丕的文论体现了人的自觉与文学的自觉,被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在中国文论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陆机写《文赋》是要解决写作中“意称物”与“文适意”的问题。《文赋》道次论述了创作中的想象活动和灵感(应感)的特征及在创作中的作用。《文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它强调诗的抒情性,比“诗言志”更符合诗歌的特点,所以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3、《文心雕龙》是我国文论史上独一无二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巨著。其中“割情析采”是其理论的重点部分。《神思》专论文学创作的想象构思,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的关系,包括了神思的特点,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活动的规律,想象力的迟速等问题。这是古代文论史上较全面地阐述创作中的想象构思的理论。《知音》论述文学鉴赏与批评问题。刘勰批评鉴赏中的三种不良倾向,指出了创作过程是“情动而辞发”,鉴赏过程是“披文以人情”。并且相当完备地论述了在鉴赏中要达到“知音”必须掌握的方法与步骤,步骤与方法。《体性》对作家才性与风格,《风骨》论中国特有的审美范畴——风骨,对中国文论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

  4、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分品论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其《诗品序》发展了前人的“物感说”;一是把“气”的概念引入“物感说”;二是所言之“物”不仅指自然之物,更重要的是指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在诗论史上,钟嵘是第一个把“味”当作诗歌的艺术审美标准的理论家。他的“三义”说,对“兴比赋”作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文已尽而意有余”解释兴,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

  (三)唐宋金元文论著作和文论家的理论重点

  1、皎然《诗式》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取境”问题。其“取境”理论包括了“诗情缘境发”;取境即创造诗的艺术境界;取境之时,“至难到险”,却又似不思而得。皎然还对诗的“境”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具体深刻的论述。从创作说,诗之境是虚实相生的艺术化境,从欣赏说,必须透过语言文字,把握内在心灵的东西。

  2、韩愈的古文理论包括了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闳中肆外、务去陈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特别是文以明道、不平平则鸣等问题。其”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有积极意义,也有历史局限性。

  3、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主要是对诗的“韵味”作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有“韵味”之诗应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要创造有“韵味”应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这些艺术原则虽不是专门论述的,每一个原则都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规律。

  4、严羽的《沧浪诗话》主要是针对宋代诗坛忽视诗歌的审美特征而发的。《沧浪诗话》指出了“诗有别材”、“诗有别趣”,所以学诗写诗要用“妙悟”的思维方式,而“妙悟”以“熟参”为重要条件,“熟参”之时须“以识为主”,诗歌的理想楷模是盛唐时期,故“以盛唐为法”。严羽的诗歌理论在诗论文上有重大的贡献,同时也有其理论局限,应对他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明清文论著作和文论家的理论重点

  1、明清诗理论的理论重点

  (1)袁宏道道次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所谓性灵是即情即景的抒发,性灵的特点是露、谷、趣。

  (2)王夫之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承上启下的卓然大家,他主张“诗道性情”。其最突出的观点是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情景相生”、“景中情,情中景”关系和“以意为主”的辩证观点。王夫之的诗歌美学既是中国古曲诗学的总结,又具有新思想新理论。

  (3)叶燮的《原诗》是清初影响不大但理论贡献最大的诗论著作。《原诗》的“理事情——才胆识力”说,对诗歌创作的主、客观关系阐释得十分深刻,具有鲜明的历史针对性、理论的系统性、理论方法的灵活性等理论特色。

  (4)王士禛的“押韵”说对清代中后期的诗论产生深远的影响。其“神韵”说并无明确的理论表述,却可以从作家修养、创作中的美学旨趣、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去理解。

  (5)袁枚的“性灵”说主张诗本乎性情,注重灵机。其“性灵”说的意义体现了当时社会争取个性解放的要求,对明清文学的浪漫主义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6)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统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提出了写作过程中的“三相济”,姚鼐首创的散文风格学上的明柔阳刚之美的理论,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在风格学上有突出的贡献。

  明清戏曲理论成就最高的是清代的李渔,他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集大成者。其戏曲理论的最大特色是舞台性。他提出戏曲创作“结构第一”,并围绕结构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对戏曲人物、语言等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2、明清小说理论的重要观点

  (1)李贽的“童心”说是其文学思想核心,在文学批评史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他肯定了《水浒传》为“发愤之所作”,有深刻的意义,但把《水浒传》的客观效果归之于忠义,也有局限性。

  (2)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所表现的理论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小说理论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理论成就突出表现在小说创作理论方面,包括了性格论、动心说,格物一因缘生法说,特别是其小说性格理论深刻而精到。

  (五)近代文论家的重要文论观点

  1、刘熙载的文学理论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法精神。

       特别是他对于文艺创作规律的认识,提出了“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的观点,在当时难能可贵。同时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品格决定其作品的精神品位,也较深刻。

  2、梁启超是文学改良运动的最得力的鼓吹者。

  文学改良运动的成就主要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梁启超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并对小说的本质特点进行了探讨,如“熏、浸、刺、提”。但他把社会变革的理论寄托在小说的影响身上,把小说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解决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则是偏颇的。

  3、王国维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最后一座丰碑。

       他于文学创作起源提出了天才说、游戏说,于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提出了苦痛说、古雅说,于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提出了境界说。在境界中又区分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理论的形成一是来源于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把握,二是来源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剖析。其文论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开创之功不可没,应给予准确的评价。

  以上只是极粗糙地勾勒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但要学好本课程不能只注意重点,必须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按考纲的要求来突出重点,没有通读的基础,就无法更好地把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