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旧版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备考秘籍 > 关于北大古代文学考研答题的几点建议

关于北大古代文学考研答题的几点建议

  有同学看了今年北大古代文学专业的考题和考生的成绩后,提出为什么试题不太难,大家的考分却都不高的问题。我今年参加了考试,侥幸专业课都在100分左右,总分也算是过去了,作为一个幸运者,想对和我同样跨专业(我本科是北大古典文献专业)的中文考研网网友说几句经验之谈。

  每一年的题目都是看上去不太难,似乎自己都能知道一些,我最初看历年的考题的时候,甚至狂妄地想,就这样的题,靠我平时积累,不复习也能知道80%,最后怎么也能考70多分(当时是百分制)。但随着真正进入复习,才知道事情远非如此。

  就今年的试题举例,一个简单的名词解释,连珠体,就算你知道,你能答出多少?敢保证能答到50%以上的分数么?35分的一道大题——关汉卿的喜剧艺术,就算你不光知道,还略有心得,在规定时间内拼命写,(还要算你状态好才能把平时知道的都有条理地写出来)这样能保证阅卷老师给你及格分么?然而一张试卷里肯定还有你不知道的,比如龙筋凤髓判什么的(反正我是不知道,开了天窗,不知道别人怎样),这样看来及格就很困难。

  卢永璘老师告诉我古代文学很多年都出现上线的人数不够的情况,但古代文学是中文系考生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那么多前仆后继的考生死啃了古代文学近一年,当然不是一张试卷上一问三不知,其实大多数的题都能答一些,关键是答多少,答得怎样。

  以前一位得过专业最高分的师兄告诉我,很多外专业的同学书背得很熟,可分总是高不了,就是因为答题的时候缺乏深度。比如考一个韩愈(相信所有考生都会把韩愈当作重点来复习,文学史上关于韩愈的内容背得滚熟),为什么最后能在这种大家都知道的重点上淘汰那么多人?原因就是太多考生拘泥于书本,答韩愈就只答韩愈,只限于教科书上的韩愈,这样的答卷就算答得很全,考分也是很难给到及格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得到高分呢?

  首先,书本上的基础知识肯定要熟。

  不肯下功夫,只凭自己天马行空乱答一气是肯定不行的。北大的学风以严谨著称,自我见解不是空说义理,下没下过真功夫老师们一看就知道,这个相信大家都明白。

  其次,不拘于章节,读透整部书,乃至其他的书。

  以前我曾经开玩笑地把历年考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单纯题。比如名词解释,今年的闻一多,就是答一个知识点。这样的题只要用够了功的考生就能知道,(名词解释若有的太偏没复习到也是有可能的)要胜过别人,关键在于深入。比如闻一多的新月派诗歌主张,既要纵向深入地答出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还要从一点出发,展开横向比较。比如当时新月派的出现是针对哪些流派的弊病的,这里就有小诗体作家缺乏想象力与激情,而创造社的郭沫若等作家虽让新诗想象力的翅膀第一次腾飞,但又太放纵情感。郭沫若的“破”旧而新月派为新诗“立”格。最好能引用闻一多给郭沫若的信,说明郭和闻的一放一收在中国新诗的奠定上的伟大功绩。

  第二类是组合题。比如往年曾考过的大小谢山水诗的艺术比较,重点在比较,抓出同异点。网上通常把这种题目视作难题,介绍这种题目经验的文章很多了,我也不在这里献丑了。

  第三类是真正的综合题。通俗地讲,就是叫你把袁老师的四本文学史带进考场,也不见得能及格。就我个人愚见,这种题目真正体现了北大中文系的水平。比如屈原对汉赋的影响、诗经的比兴艺术在楚辞中的继承与发展。这需要你把散布在书中的丝丝缕缕抽出再妥善地组织,是对才学识的综合考验。仅以诗经比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言(我个人认为这道题比较经典),因为楚辞对诗经的继承是古代文学史上不休的话题,专著出了无数,既重要,但又不可能整个考(北大是不会出太大太空的综合题的)于是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就是比兴艺术的继承。这个既是教材里提到的(当然不是成章论述,但是的确提到过),也是古人曾经论述过的。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曾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如果考生对古籍原典(阅读原典的能力是北大中文系特别看重的,北大老师普遍讨厌不看原典,只拿着几篇先锋派学者论文四处招摇的人)稍微熟习,就能够找到门径可入。

  最后,条理文采和引用原典。

  由于北大古代文学老师改卷普遍偏严,就算你的知识上已经够了,也很可能不能确保一个像样的得分。答题要有条理,答题其实是一次限时短篇论文的写作,如果考生不具备论文写作的能力,怎么让导师相信你能够在中文的学术领域上有所作为?其次大家考的是中文系,写作能力也是最基本的,尽量让老师看出你文字上的才华,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原典的引用。引用原文本来就是论文上必不可缺的一环,引经据典也是你文采的最佳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传达给老师一个信息:你有深厚的基本功,绝不是为应试而短期突击出来的高分低能。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今年那道初唐到盛唐诗歌的发展,我在答题的时候选用了《河岳英灵集》里对盛唐诗的评价——神来,气来,情来,作为整道题的答题结构,分别从这三个角度选出代表诗人和作品论述。我当然不是吹嘘自己答得多么好,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老师给了我那道题多少分,我只是介绍一种结构。

  “北大的老师最喜欢看到答题的时候不仅仅答此人,而是全面系统地讲他上承了谁,又开启了谁。”这是那位师兄对我讲的经验之谈,现在转送给大家。

  (本文选自中文考研网www.zwkao.com所编《北大中文专业考研秘籍》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