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动态 > 给文学找回“精英意识”

给文学找回“精英意识”

http://www.zwkao.com  2008年12月20 00:13   左岸文化网

 

 

李浩

 

给文学找回精英意识,我想我也许会面对你以为你是谁这样的诘问,在大众文化全面勃兴成为洪流的今天这样的诘问是成立的,有着正严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先悬置这个诘问,我更想阐示我强调精英意识的理由——恰是因为处在一个大众或曰世俗文化勃兴,娱乐至死、媚俗成为某种集体诉求的时代,恰是因为文学式样的单元性已危及到它的生态平衡的时候,重提文学的精英意识才显得尤为重要。我的意思也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并非是只要所谓精英化的文学而取消或压制大众文学,不是的,普及性的工作,唤起大众对文学最初兴趣的活儿还必须由大众性的、通俗化的文学来做,我是说,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仅有一种类式、仅做普及性工作是不够的,它也需要有高端的、精英化甚至属于小众的文学、文化,而这部分更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高度或所谓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更能为这个国家、民族精神赢得自尊和尊重。精英意识的诉求在纯文学这一脉中,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多元并生。呼唤和强调文学的精英意识,是因为当下在贴着地面行走文学眼球经济诉求中文学品质的下滑,是因为我们在市场规求底层文学等旗号下对精英化、先锋性文学的漠视与挤压,使得原本脆弱的文学这一极变得更为脆弱。说是找回,是因为它曾在一个很长久的时间里曾经有过。


  文学的精英意识,它建立在对世俗的、流行思想的抵御而不是苟合上。它应当既是对媚俗的拒绝同时又在对媚雅进行着拒绝,它拒绝这伪化和矮化,对下滑的力量进行着个人的抵御。好的文学作品,它会让我们追问、反思,我们早已习惯的,变得惯常的生活原来比我们想像得复杂,原来,还埋伏着这样多的可能;它不只展示所谓事件本身,而是带我们顺着一条密道进入到事件背后,审视和查看人性当中的模糊和隐秘。林语堂先生有一个漂亮的短语,他说小说是对我们被矫饰的生活的警告”——针对小说如此,针对于所有文学亦是如此。在这里,我愿意再次重复我的一个有着个人偏好的观点,我以为,小说或其它的文学门类的写作,越来越应当成为智慧之书而不是单纯的故事之书智慧之书,它不意味要有丰厚的知识而挤干文字和情感的汁液,不是,它更需要汁液充沛,是在此前提下呈现出丰富、歧意,让我们原以为可以轻易下的判断变得犹疑。


  文学的精英意识,是对独立而艰难的探寻的坚守。它要求写作者从已有的道路上叉开去,摆脱至少是致力摆脱影响的焦虑”,努力成长为林外的树。不止一位作家、诗人曾引用过里尔克的那句诗:胜利是什么?挺住意味了一切,我也不止一次地见过作家和诗人们随后的变脸。在所谓市场压力和一些其它原因的作用下,众多的作家诗人放弃了大概被他们斥为虚枉装逼过时的精英意识,纷纷开始他们的文学淘金之旅,走上一条不冒险却可得风光和利益的旅程。这样的写作只能是距离文学,真正的文学渐行渐远。米兰·昆德拉曾在他《贬值了的塞万提斯的遗产》中谈到小说的死亡,他认为小说的死亡并不是没有小说大量生产,并不是小说不被阅读,而是那些大批量生产、被广泛阅读的小说仅仅是证实那些已被说过了的东西,它没有新的发现和前提。小说的死亡并不是它消失不见,而是从发现的小说历史中脱落出去。是的,我想我们必须承认,对任何一个作家(即使他属于天才)来说做出自己的发现、让自己的发现汇入到文学的历史中都是艰难的,都是意味可能要穷极一生的精力和光阴也未必会真完成,何况还要面对来自文学外部的诸多压力和诱惑——“退一步海阔天空对许多作家来说都是现实的、不错的选择。我的朋友、作家徐则臣曾说过,造成这个文学盒饭时代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作家们太会生活了。文学坚守的意义不难理解但绝少有人愿意真正实践它。


  谈及精英意识,我觉得应当也提到另一个词,启蒙。这是一个不断收到诟病的词(某些诟病我也相当认同),我大概又要接受你以为你是谁的诘问。既然小说是对被矫饰的生活的警告,既然文学会告知我们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那它启蒙的意味已包含于其中。文学的启蒙:它并不意味它会给我们一个明晰的、单向的判断,恰恰是,它要让判断变得不再轻易。作家、批评家奇奥朗把欧洲称为小说社会,而把欧洲人叫做小说之子,他指证了文学在参与民主建立和人格塑造方面的巨大意义。米兰·昆德拉也认定,要是没有欧洲艺术,尤其是小说的长期实践——“它教会读者去对另一个个人产生好奇心,去试图弄明白与自己的真实所不同的别的真实”——欧洲获得而今的文明便是不可能完成的。


  精心、经心,致力于将文学打磨成美妙的艺术品,应当也是精英意识的标志之一。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应当经得起推敲,任何的删改,都将减损它的魅力,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中,让人感觉他采用的方式是最恰当的——好的文学,经得起重读,经得起拆解,经得起回味。天才诗人茨维塔耶娃曾骄傲地宣称,我是一个匠人/ 我懂得技艺,而作家纳博科夫用一种片面深刻的方式说出了他对艺术形成的注重,空洞的思想是一腔废话,而风格和结构才是作品的精华,他的小说《洛丽塔》更大程度上确是风格和结构的成功造就了它的不朽……好的中国文学,应当能让人感觉汉语的丰富和美妙,让人感觉中国人在结构故事、操控叙事上的能力和匠心。遗憾的是,这种丰富和美妙,这种能力和匠心,我们更多的是从翻译家的译文中读到。


  最后,我回答一下,我以为我是谁:我是一个出生于农村,中专文化,对外文几乎无知的中国作家,一个小说编辑,一个对文学怀有某种忧患,钟爱艺术,不讳言对精英有着向往和迷恋的男人。我唯一可引以自傲的,是我将自己精力和时间投给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