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旧版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动态 >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配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知识体系更新演化,编修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主要目的是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科专业管理、规范研究生培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制订培养方案、开展学位授予等提供参考依据,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学科专业设置、监督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渠道。

  本次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为试行版,有关内容将根据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完善。
 

  中文名称:中国语言文学

  英文名称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编写成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
 

  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中国语言文学即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学,包括中国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语言文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厚传统。中国语言文学对中华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和组成部分。

  中国历来重视语言文学的教育和研究,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和学位建设,在国家政策和教育实践中,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出的成就。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学位授予要求、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及职责和权限等规则,予以了明确规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学科内涵

  中国语言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确立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开展国际文化学术交流,都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以所属各学科领域的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植根于中国语言文学的优秀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语言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成果,正确把握中国语言文学自身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同时加深对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学的认识,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现设置有汉语言文字学、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民间文学、中文创意写作共十一个二级学科。

  (三)学科范围

  中国语言文学各二级学科及主要研究范围如下:

  1汉语言文字学

  本学科主要研究古今汉语及其发展历史,探索汉语言文字发展的规律,包括现代汉语、汉语史和汉字学等专业方向,系统关注古今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各方面。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修辞学以及现代汉字学、汉语方言学、汉语及汉字发展史,也包括传统的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古代汉语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还有近代以来产生的以研究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为主的古文字学、以研究近代汉字为主的近代汉字学等,同时关注汉语汉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关联、汉语汉字与文化的关系问题等。本学科研究涉及诸多文理学科的交叉融合,包括实验式和数字化的研究方式等。

  2.理论语言学

  本学科以探索人类语言普遍规律为目的,立足于中国境内的语言和方言,用语言学一般原则研究中国语言事实,并用中文研究中所获得的独特发现,丰富和修正普通语言学规律,为思维科学、认知科学和文化研究奠定基础。理论语言学关注语言的发生、获得、发展、变异等,在语言的结构分析、历史比较、功能解释等方面构建方法体系,揭示语言的人文属性、认知属性和生理属性等方面的特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历史语言学、语音学、音系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分支学科,研究语言的共时结构规律和历时演变过程,主要学派有生成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等。理论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为汉语言文字学和应用语言学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

  3应用语言学

  本学科是一门将语言学运用于社会各相关领域的学科,也是一门把语言学和众多相关学科相联系、相结合的学科。本学科是在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研发语言文字应用相关成果和产品,为语言文字教育、服务和使用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学科领域主要涉及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语言战略与语言安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标准语建立与推广、语言资源保护利用、语言教学(母语教学、外语教学、对外语言教学)、辞书编纂、语言翻译、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智能与技术、语言工程与认知计算、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语言病理、语言服务、语言产业与语言经济等方面。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本学科的研究领域也将不断扩大和变化。本学科研究者既需具备语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也需掌握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还应具有强烈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较强的开发应用能力。

  4文艺学

  本学科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对文学实践的一般规律予以理论概括。文艺学传统上包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随着各学科分支的细化,文艺学实际等同于文学理论,包括文学基本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史理论。文艺学的研究范围可从三个相对区别的视角来界定:一是着眼于文学自身特点的文学语言研究、文体学、叙事学、文学符号学等;二是着眼于文学与人类一般活动或其他活动关系的文艺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等;三是着眼于文学理论历史源流的中国古代文论、外国文论研究。同时,鉴于对文学活动本质认识的不断变化,文艺学已经扩展到并涵盖了文学与艺术综合研究、文化批评等领域,与哲学、艺术学、传播学等保持开放、交叉的关系。

  5中国古代文学

  本学科以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对象(通常将近代文学也作为本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既有的各类文献资料展开学术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历代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和创作经历,文学作品的题材、风格和艺术手法,各类文学体裁的形成与演变,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潮的兴衰影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之间的承传与新创关系,文学理论、批评的特质及其与文学创作间的相互关联,文学与诸如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思想、艺术、信仰等领域在相应的历史时期之内的交互关系等。以艺术的评鉴、历史的考证与思想的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的规律和传统,阐发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价值,进而更充分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本学科的当代文化使命。

  6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学科主要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包括现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流派和文学社团、文学制度和文学媒介、文学传播及文学交流与互鉴等,同时充分重视并包括文学与社会发展转型、文学与思想文化建设、文学与外来文化及世界文学、文学与前沿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关联与研究。本学科尤为重视促进、阐述文学经典的生成及其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贡献。本学科广泛地具有并体现出与现当代政治、思想、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深刻关联性,包括与近代文学、比较文学等纵横向文学现象都有学科领域的直接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既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重要建构内容。本学科与其他学科形成开放、对话与互鉴、互补的关系。

  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本学科主要以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含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数字文学)、文献以及与国内外其他民族语言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和相互影响。

  本学科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含文献)两个子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各少数民族语言现状及历史发展、语言规范、语言信息化和语言比较研究,还包括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史、文字史以及中华各民族语言的交流交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主要研究各少数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民间文学、书面文学和数字文学的历史、现状及其发生发展的文化传统、特点规律,还包括中华各民族文学的交流交融。少数民族文献研究包括古籍文献的整理、分类、注释、翻译、理论研究以及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精华与内涵。

  8中国古典文献学

  本学科主要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研究范围包括传世文献、亡佚文献、出土文献以及域外汉籍等。文献包括书籍类文献和非书籍类档案、文书、书信等文献。分支学科有古籍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典藏学、古文献整理、文献文化史以及古文献数字化研究等。

  古籍目录学致力于古籍的目录编撰和理论阐释。古籍版本学致力于古籍版本的鉴定,版本源流的总结,版本优劣的讨论。古籍校勘学致力于书籍不同版本之间文字异同的校对、分析,以及书籍之间交叉部分文字异同的讨论,以订正文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总结书籍流传演变的轨迹和规律等。典藏学是指研究文献的收藏史、收藏保存方法、藏书家事迹、图书文献借阅等。古文献整理主要包括版本鉴定、编目、校勘、标点、注释、翻译、汇编、辑佚、辨伪、影印、数字化等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文献文化史是把古典文献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产物,研究书籍文献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作用和贡献。文献数字化研究是对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学科注重实践,同时充分重视理论、方法和规律的总结;既是相对独立的学科,又是从事中国古典研究及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

  9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本学科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比较方法,对世界各国、各区域的文学、文化和国际文学关系史进行比较研究。主要包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方向。比较文学的根本特点是突破国家、民族、语言、学科、文明的界限,研究内容主要是本学科的理论建构、比较诗学、国际文学关系与相互影响-接受、译介学、形象学、变异学以及文学的跨学科、跨文明研究等;世界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基础、前提及理论视野,也是通过不同语言的文学的生产、流通、翻译及批评性选择的一种文学历史演化生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东西方文学、民族文学、区域文学、经典文学及跨文化的文学思潮与流派的发展规律等。

  10民间文学

  本学科主要对象是指民众以口头方式创作、流播、传承的文学,分支学科包括神话学、故事学、传说学、歌谣学、史诗学等。从学科历史和特性而言,民间文学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学传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学科内涵及研究内容跨越了民族和国家,注重人类共同关切、表达人类共同愿望;既是超越中外、全人类共享的文学形态,又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优良载体,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适合国际文化交流,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人类文明交流与互鉴等。本学科兼重文献和田野实践及调研,与中国语言文学其他二级学科充分交叉共通,并能拓展为基层文化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土教育、文创产业、旅游开发、社区文化工作等。本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在通俗文学、戏剧影视和数字时代的网络文学研究等方面已产生广泛影响。

  11中文创意写作

  本学科以培养学生的中文写作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写作方法、技能的训练,促使学生具有应用文及一般写作的基本素质,并发掘和鼓励文学创作及相关研究的专门人才。本学科也包含写作方法研究和文学教育研究。

  本学科特别注重创造力的激发、养成和拓展。文学创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大学专业教育获得训练和提升,也需要写作教育结合社会文化发展予以综合培养。中文应用型写作需要专业教育引领、推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中文创意写作既重点培养具有原创力的文学创作人才和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出色创意才华的高层次应用型写作人才,也包括对创意写作学及新媒介写作研究、创作理论、写作教育等研究人才的专业培养。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教育方式,有效促进创造性写作能力的提升。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密切关联的儿童文学,在我国一些高校已成为独立或分支学科;一般所谓网络文学的学科属性具有不确定性,跨学科特点比较显著。戏剧与影视国际中文教育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归属上已成为其他独立或分支学科。

  (四)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高度思想政治素养、拥有正确和坚定的价值观立场、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并维护国家利益的高水平专业人才。要求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实践能力强、科研素质高、具有创新性学术精神,能够推进和提升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学术的专业发展水平。

  1硕士学位

  专业基础知识全面、扎实,综合素质优秀,在专业内某一领域具有深入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学审美修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基础和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获得本学科硕士学位者能攻读高一级的学位,也能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现代传媒与文化产业以及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

  2博士学位

  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充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能开展独立、深入、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某一学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本学科博士学位者应是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或相近学科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能力,也能适应和胜任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

  (五)相关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哲学、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结构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较完善的语言和文学素养,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应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有较为全面、深入的把握,并对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

  本学科硕士生应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主要是具备较强的中文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能较好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要求具备良好的古代汉语阅读能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具备良好的相应少数民族语言的运用能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研究和处理涉及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化的文学问题。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崇尚科学精神,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具备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较好的学术潜力,学科专业基础知识较为扎实,较充分地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新近发展。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本学科经典文献,比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重要流派及前沿动态;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析问题,具备独立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完成符合规范的学术研究的基本素质。

  2学术道德

  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学术伦理等方面的知识,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学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本学科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论文和著作署名、学术引文、学术成果、学术批评、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严于自律,杜绝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一定的专业学习和知识获取能力,至少有一门外语能达到阅读一般外文资料的水平。经过系统的专业基础训练,比较全面地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具备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能较系统地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客观总结前人已有的贡献和未竟工作,并形成较为开阔的研究视野。

  2科学研究能力

  在较为全面地把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能较充分地调查和阅读相关的重要文献资料,严谨、规范地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恰当、合理的研究方法,提出具有一定学术深度和价值的见解,体现出自身的独立思考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3实践能力

  在所研究领域内,具备调研、考察的实践能力,较好地开展诸如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调查、民俗学考察、文献整理等工作。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将这些能力有效运用到语文和文学教学、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和现代传媒的相关工作实际中。

  4学术交流能力

  能较好地运用一门外语收集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较好地利用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具备与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意识,并以较好的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5其他能力

  比较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能,如中文信息处理方向需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及技能,语音学方向须具备语音声学分析的实践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选题合理、资料翔实,引用与注释符合规范,不得剽窃或抄袭。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封面、版权声明、题目、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序言、正文、结论、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须签名)以及封底。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总体上应做到材料翔实可靠,论点明晰,论证有据,逻辑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格式规范。

  论文应比较充分地掌握原始资料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有一定学术深度与价值的见解。展示作者对论文课题具有的必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体现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遵守学术道德,符合学术规范。

  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结构

  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应全面坚实地把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以及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应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并熟悉相关的其他学科,学术视野开阔。关注各类不同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关注各种前沿、新兴、交叉学科方向的发展态势,能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国内外前沿研究方法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相结合,能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独立、深入、富有创新意义的学术研究工作。把握各国相关学科的总体发展趋势,具备与外国学术界交流的能力,为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研究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研究做出有效的工作与贡献。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语言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至少有一门外国语能达到熟练阅读本学科专业外文资料的水平;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史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要求具备熟练自如阅读古代汉语的能力;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具备熟练运用相应少数民族语言的能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要求能够运用两种以上语言研究、处理所涉及的文学和文化问题。

  (二)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有充分的了解,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深入、系统和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具有高远的学术理想和学者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积极关注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中国现实的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具有世界眼光,积极关注当今世界的语言、文化、社会动态,以及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福祉等问题,致力于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发展和进步的事业。

  2.学术道德

  掌握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学术伦理等方面的知识,遵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恪守学界公认的学术道德以及本学科专业共同遵守的科学研究、论文写作、论文和著作署名、文献引用、学术成果、学术批评、学术评价等方面的规范。严于自律,杜绝学术失范、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

  (三)获本学科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具备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和突出的学习能力,系统阅读和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有关文献资料,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将学术视野拓展到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能够相当准确、敏锐地把握和发现本学科的重点及疑难问题,慎思明辨,刻苦钻研,形成并保持独立科研的基础与立场。

  2.学术鉴别能力

  密切关注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前沿动向,具备较强的学术甄别意识和判断能力,能在尊重学术伦理、学术规范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精要地吸收真正能推进中国语言文学发展、推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从而全面提高学术素养,扩大研究视野,更有效地开展前沿性、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工作。

  3.科学研究能力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指导,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现和提出具有学术价值和意义的研究问题或课题。基于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事实,根据研究的需要,融会贯通所研究方向的各分支领域,综合利用、积极吸收其他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理论和研究方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能够取得具有新颖价值的科研成果,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4.学术创新能力

  全面了解和把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努力借鉴当代最新理论和前沿研究成果,深入学科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从中发现既有研究价值、又有创新意义的学术问题。在学术研究中需要做到既探究历史,也关注当下;既立足本土,也面向世界;既有理论上的创新,也积极投入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特别需要注重在国际视角和多元化文化背景中展开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不断开拓和深化新的研究思路,扩展和形成新的研究视野,有效吸收新的研究方法,在前人和当今学术界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已有研究基础上,有所深化、有所提升、有所突破,取得扎实的创新性成果。

  5.学术交流能力

  具备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同时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语,鼓励选修、掌握第二外语。

  能够收集和阅读本学科的外文资料,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和学术信息,积极地了解其他民族、其他国家语言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现状,及时把握海外汉学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有效地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成果,拓展学术视野,在国际交流中增强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

  同时,能面向国际学术界、特别是世界各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准确、清晰地表达自身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推进我国学术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发展。

  6.其他能力

  熟练掌握本学科研究领域所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网络和数字应用技术等,包括中文信息处理方向需掌握计算机编程知识及技能,语音学方向要求具备语音声学分析等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有一般数据检索及处理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

  1.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重要问题的专题研究。要求在广泛调查研究中国语言文学事实、阅读古今中外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所选论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前沿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确立并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和基本研究计划。论文选题应体现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研究或实际应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启示和学术价值。

  博士学位论文的综述应在充分调查和阅读相关领域重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规范撰写。内容应包括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论文结构,以及本研究对学术问题的解决、对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乃至对中国文化建设以及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等。

  2.规范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组)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充分做到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的统一,论点鲜明,思路清晰,内容完整,结构合理,文字流畅,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

  在书写格式上,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封面、版权声明、题目、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序言、正文、结论、注释、附录、参考文献、索引、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授权使用说明(导师和作者本人均须签名)以及封底。

  博士学位论文应充分尊重前人和已有的研究成果,严格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学术伦理道德以及本学科共同遵守的基本学术规范。

  3.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以独立思考和自主研究为基础,能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语言文学知识,体现出作者较强的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论文或能发掘出本学科领域内的新资料,作出新阐释,具有重要的填补学术空白的意义;或能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取得新成果,推进和深化相关学术研究。论文应努力体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创新品质,展现中国语言文学的独特面貌、精神气质和蓬勃生命力。

 

  来源:https://www.acge.org.cn/encyclopediaFront/enterEncyclopedia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