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动态 > 王春林:“知青文学”概说

王春林:“知青文学”概说

http://www.zwkao.com  2008年12月21 23:44   左岸文化网

 

 

王春林

 

从作家的基本构成上看,支撑着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其中的一部分是大多曾经被错误地打成右派的所谓复出作家,这一部分作家主要包括王蒙、张贤亮、陆文夫、李国文、从维熙、高晓声、林斤澜、宗璞、张弦、鲁彦周、方之等,而另一部分作家,就是所谓的知青作家了。然而,令人感到较为惊奇的是,虽然是同样的两个作家群体,但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形成所谓复出文学或者右派文学这样的概念,而只是形成了知青文学这样一个概念。


    
既然知青文学在文学史上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概念,那么,它肯定具有着明显不同于王蒙他们那批复出作家的创作特点。且让我们先来看洪子诚先生在他那本著名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给知青文学作出的定义以及他对知青文学创作状况的基本描述:“‘知青出身的作家,是80年代文学的重要支柱。他们的创作,在当时获得知青文学(或知青小说)的命名。批评界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在涵义上并不一律。较普通的说法是,第一,作者曾是文革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第二,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他们后来的生活道路,如返城以后的情况。与伤痕文学等一样,这个概念专指叙事体裁的创作,表现知青生活道路的创作,在文革期间已经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代才出现,说明它开始被看作一种文学潮流,具有可被归纳的特征。虽然存在一种知青文学的文学现象,但这里并不特别使用知青作家的说法。这是因为许多在这一时期写作知青文学的作家,后来的写作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身份指认已经失效。况且,有的知青作家,其重要作品并非他们所写的知青文学70年代末到80年代,发表过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家有韩少功、孔捷生、郑义、王安忆、史铁生、张炜、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柯云路、叶辛、陈村、李锐、肖复兴、竹林、李晓、陆天明、朱晓平、陆星儿、老鬼等。


    “
50年代罹难的复出作家相似,知青文学也常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他们与复出作家有相似的意识,即书写与国家社会政治紧密关联的个人经历,有超出表现个人命运的重要价值。不同之处在于,50年代的受难者文革冤情得以洗清,他们受难的因由,连同受难的经历,在新时期化为荣耀。而知青这一代人在文革中的生活意义,却是可疑和含混不明的。这是推动知青持续不断为一代人的青春立言,证明其价值和合法性的动力。差别的另一点是,他们似乎没有那种深刻的少共精神,没有50年代初那种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的情感记忆。或者说,这种更多靠灌输获得的精神,在文革中已出现裂痕,甚至破碎。这样,知青小说在小说形态上和内在情绪上,并不热衷于以个体的活动来连接重大历史事件,也较少那种自以为已洞察历史和人生真谛的圆满和自得。在《大林莽》(孔捷生)、《归去来》(韩少功)、《北方的河》(张承志)等作品中,有更多的惶惑,和产生于寻求的不安和焦虑。


    我以为,对于知青文学的概念由来与创作特征,洪子诚先生的如上剖析是十分犀利和到位的。需要略加补充的是,除了以上已经提及到的作品之外,人们一般也把如下的一些小说作品都看作是 “知青文学作品。其中首先包括曾经被纳入到了伤痕文学中的卢新华的《伤痕》、郑义的《枫》、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竹林的《生活的路》、老鬼的《血色黄昏》,还有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的《南方的岸》、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与《今夜有暴风雪》、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与《插队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