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动态 > 2008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2008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http://www.zwkao.com  2008年12月30 22:40   中国汉语言文学网

 

 

《非非》杂志、《非非评论》联合评出—— 2008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董辑执笔

 

[评选者按语]

 

2008年对中国历史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年头。大欢乐和大悲伤先后出现在这个时间刻度之内,李叔同的那句悲欣交集,似乎最能概括这个年度的纷纭万象。大地震和奥运会、航天员上天和毒牛奶大面积行销,两反两正,让广大国人在悲伤的谷底和欢乐的云端体验心灵与思想的震撼。相比于这些事关国运民生的大事,中国诗歌的诸多新闻甚至很难享受到报纸的新闻简讯待遇,所谓十大者,更多的是诗人小社会的一种一厢情愿式呈现,但是,不要小瞧这一厢情愿,因为诗歌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这些新闻,或许将是未来岁月中被反复开掘的富矿。

   
本十大新闻按照时间顺序排名,而不是遵循笔者所感知的重要程度。特此说明。

   
本年度新闻由《非非》杂志副主编、《非非评论》副主编董辑执笔。


   
一、著名诗歌理论家陈仲义提出四动说,试图为汉语新诗确立审美标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开设新诗标准讨论专栏,发表了著名诗歌理论家陈仲义《感动·撼动·挑动·惊动:好诗的四动标准》一文,该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本生发点,秉承作者一贯的技术化新诗研究策略和方法,讨论汉语新诗的标准问题。同时还发表了何言宏、马永波等人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对话,以及荣光启等的论文。该刊第二期、第三期接续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汉语新诗标准的论文。主流学术界开始直面诗歌标准问题。陈仲义的四动说,以接受上的感动为出发点,结合精神层面上的撼动、诗性思维层面上的挑动、语言层面上的惊动’”,最后合为衡量诗歌文本高下和完整度的四动标准。陈仲义的四动说,更多的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看待诗歌文本,缺乏诗歌本体论和语言本体论上的体认,也没有看到新诗不单单是一种情感表意形式,它还是一种包容历史、哲学、直觉体验、社会学、文体学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他的四动说,更像是一种有关新诗的鉴赏论。

   
对陈仲义提出的四动说,先锋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认为:陈仲义是一位严肃的诗学理论家。他的这种努力是想为现代诗重新建立批评标准和尺度,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现在诗歌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批评的标准和尺度,包括梨花体、’‘下半身写作以及废话诗裸诗种种乱象,都是因为诗歌失去了标准和尺度。虽然四动说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还可以探讨,但陈仲义重建诗歌批评尺度的努力是值得尊重的。在我看来,他也是能担当此重任的主要人选之一。

   
二、何言宏等院校学人的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推出“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在“2007年度庸诗榜上,口语诗人伊沙的《崆峒山小记》排名庸诗榜第一名,徐江的《抢自<花火集>》排名庸诗榜第二名,引发争论。

    2008
1月下旬,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推出的“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揭晓 。该诗歌排行榜和柔刚奖评选由在宁的学人、诗人、评论家何言宏、傅元峰、马铃薯兄弟、黄梵、马永波、吴晨骏、何平、育邦、羊霞、何同彬、陈祖君、何平、徐骏、杨四平、邓程等组成的评委会评出,该排行榜主要包括:年度好诗榜、年度庸诗榜、年度最佳诗集、年度诗歌批评家、年度诗性人物、年度诗性电影、年度诗歌贡献榜(人物、刊物)等。其中,下半身口语诗人伊沙的《崆峒山小记》排名庸诗榜第一名,其同盟、天津口语诗人徐江的《抢自<花火集>》排名庸诗榜第二名,此外如下半身沈浩波、巫昂等都进入庸诗榜,继而引发争论。徐江、伊沙、沈浩波等人都在不同场合,借助不同手段予以反击,何言宏、黄梵等也有文章谈及此评选。本评选因为巧妙借助了大众传媒的力量,影响颇大,不但把诗歌新闻变成了社会新闻,更在客观上强调了某种诗歌标准,对传媒时代的诗歌生存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下半身口语诗人伊沙冒认《非非》主编,出席荷兰鹿特丹诗歌节,暴露国外汉学界学术硬伤和国内所谓知名口语诗人丑恶嘴脸。

    2008年3月5,在中国诗界较有影响的网络论坛“
诗江湖论坛上,有网友以Soutine之网名发表帖子,揭露下半身口语诗人伊沙去年前往荷兰鹿特丹参加有影响的鹿特丹国际诗歌节时,冒称国内著名诗刊《非非》主编的信息,同时贴出了鹿特丹方面关于下半身口语诗人伊沙的海报截图。此帖子一出,引发了大量跟帖和口水论战之热情,进而失控,在徐江等人的反复删帖下,仍然演化成了一个网络事件。一开始,伊沙被迫硬着头皮争辩,但随着事情的真相越来越清晰,更多不利于伊沙的证据出笼。在众多网友的阻击和《非非》主编周伦佑的质问下,特别是该事件被诗人董辑在其供职的《新文化报》上以新闻形式报道后,《新京报》《西安晚报》《华商报》《华西都市报》《时代信报》等国内有影响的报纸先后报道了这一冒名事件。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伊沙用尽一切手段进行狡辩,并向董辑及其供职的《新文化报》发出律师函(此事后来不了了之)。随后,《非非》主编周伦佑发表署名文章《谩骂改变不了丑闻的性质》,在有力回击伊沙的狡辩和谩骂的同时,以确凿的证据和事实,论证并确认了伊沙这一冒名事件的丑闻性质。

    
四、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揭晓,杨键当选年度诗人。

    2008
4月,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广州揭晓,诗人杨键以诗集《古桥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当选二○○七年度诗人。杨键当选后,招致沈浩波等人的质疑和攻击,他本人未正面作出回应。


   
五、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长篇学术论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在中国散文界和文艺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

    2008
5月,重庆《红岩》杂志2008年第三期发表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近5万字的学术长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在散文界和中国文艺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八所大学先后召开了专题讨论会;重庆《红岩》杂志、广州《羊城晚报》、《吉林画报》等媒体发表了争鸣文章。《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一文从散文的本质特性入手,探讨了何谓散文的散文性,理路所及,覆盖有关中国散文的起源、历史、命名、本体特性、文化渊源及成就估价等。在对当下散文概念进行尖锐批评的同时,周伦佑着力对先秦散文广义散文这两个伪学术概念进行了清洗和去蔽,推倒先秦散文说,推倒“‘古文即等于古代散文’”说,推倒广义散文说,让一直被这两个伪概念遮蔽的中国散文本体得以呈现,并以自成一体的话语表述系统,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建构起了一个全新的散文观念系统,形成了对中国三千年散文史的颠覆和理论改写。这篇学术长文的发表,无疑已成为2008年的一个文化事件。
同时,由眉山散文作家周闻道为首发起,由周伦佑建构散文本体理论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也在全国引起反响。

    
六、汶川大地震引发全民诗歌热潮,诗歌界出笼地震诗概念。

    2008年5月12下午2
点多,以四川汶川映秀镇为中心,四川多县和地区发生了震级为8级的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不久,诗歌成为举国大哀痛、大惶惑和大悲悯的情感泄洪口,随之,大量的地震诗开始在各种网络论坛和纸质的报刊版面上出现,且呈铺天盖地之势。各路诗人——包括那些下海经商的前诗人、搁笔多年的老诗人、被先锋艺术浪潮冲刷得无影无踪的伪现实主义诗人,都为这场大地震写出了他们的地震诗。 众多民刊和官方刊物开始征集地震诗歌并印行专号;各出版社在第一时间,以超常规的速度,迅速出版了各种开本的抗震救灾诗选”……地震诗成为本年度波及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诗歌事件

   
七、林贤治主编的忍冬花诗丛第三季推出《杜涯诗选》和《郑小琼诗选》。

    2008
6月。花城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林贤治主编的忍冬花诗丛第三季,入选诗人分别为80后女诗人郑小琼和女诗人杜涯。《杜涯诗选》和《郑小琼诗选》相比该诗丛之前推出的《多多诗选》、《王寅诗选》、《周伦佑诗选》等选本,似乎在文本经典性和诗歌代表性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林贤治此举,虽然用心在推出新人、发现新的诗歌增长点,但是这两个诗歌选本所体现的诗学标准将不得不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视。

   
八、黄礼孩主编的诗歌民刊推出《诗歌与人: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专号,探讨和反思地震诗的得失。

    5·1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全民大悲悯、大哀恸的举国环境之下,在大量地震诗歌及其发表、传播、出版行为滥觞的同时,一个理论问题随之凸现,那就是:类似于全民诗歌写作地震诗,是诗歌自身的一个写作事件还是一个社会事件?地震诗的工具化倾向是否背离了历尽艰辛而形成的中国现代诗的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沉寂多年的当代诗歌是否在地震诗写作中焕发了生机,或者再次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并探讨和反思地震诗的得失,20089月,广州诗人黄礼孩主编的诗歌民刊推出《诗歌与人: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专号。该书经过多日组稿,经反复斟酌后编辑而成,几乎囊括了当下所有有影响的诗歌理论家和评论家的文论。

   
九、由南京大学教授、知名学者丁帆执行主编的《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四期,在名刊观察栏目刊出研究《非非》的一组文章,标志着《非非》这份体制外刊物进入严肃学术界的研究视域。

    20
多年来,国内外学人有关非非主义的评论与研究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从学术层面对《非非》杂志本身进行研究性的考察,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和现象。20088月,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知名学者丁帆先生执行主编的《扬子江评论》,在2008年第四期名刊观察栏目,刊出《非非》小辑,包括周伦佑的《先锋的历程——《非非》杂志20年风雨历程回顾》、青年学者杜光霞的《当代先锋诗学的体制外向度——《非非》的理论探索及其对当代诗歌的影响》两篇论文。该栏目文章着眼于《非非》的体制外向度,在对《非非》与《今天》、《他们》的比较考察中,从刊物的载体坚持的时间长短刊物的容量,以及在推进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当代诗学现代性转型中所起的作用四个方面,全面论述了《非非》杂志在推进当代诗歌现代性转型以及建构一种独立的体制外诗学方面的文学史意义和历史贡献。这一学术现象,表明继非非主义之后,坚持体制外出版22年的《非非》杂志本身也进入了严肃学术界的研究视域。

   
十、四川诗人发星以个人之力出版简朴文丛,检索和存盘重要历史文献。


   
四川诗人发星多年来坚持体制外编辑理念,主编民刊《独立》《彝风》,并以其弘扬当代少数民族写作和地域写作的姿态而著称于当代诗坛。今年发星以发星工作室名义独力推出两辑共8《独立》诗丛简朴系列、”“《独立》诗丛拾穗简朴系列丛书。首期四册简朴文丛20084月推出,计有:《爱的哲学》(周伦佐著,计6.5万字)《人格建构学》(周伦佐著,计7.3万字)《不死之鸟》(阿索拉毅著,计16万字)《杂》(吉尔色尔著,计66首诗歌作品)。200812月,发星又推出简朴文丛第二辑,也是四册,计有:《世界现代诗大师六家长诗选集》《周伦佑文革诗选》《第三代女诗人长诗组诗选》《90后诗人7家》。简朴文丛在编辑理路上卓然不群,为读者和诗学研究打开了最新的阅读方向。发星的体制外出版行为全部为独资,除编辑角度新异外,印制装帧简朴,是中国当代体制外出版的重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