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wkao.com
《非非》杂志、《非非评论》联合评出—— 2008年中国诗界十大新闻
董辑执笔
[评选者按语]:
2008年对中国历史来说,不是一个普通的年头。大欢乐和大悲伤先后出现在这个时间刻度之内,李叔同的那句“悲欣交集”,似乎最能概括这个年度的纷纭万象。大地震和奥运会、航天员上天和毒牛奶大面积行销,两反两正,让广大国人在悲伤的谷底和欢乐的云端体验心灵与思想的震撼。相比于这些事关国运民生的大事,中国诗歌的诸多新闻甚至很难享受到报纸的新闻简讯待遇,所谓十大者,更多的是诗人小社会的一种一厢情愿式呈现,但是,不要小瞧这“一厢情愿”,因为诗歌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这些新闻,或许将是未来岁月中被反复开掘的富矿。
本十大新闻按照时间顺序排名,而不是遵循笔者所感知的重要程度。特此说明。
本年度新闻由《非非》杂志副主编、《非非评论》副主编董辑执笔。
一、著名诗歌理论家陈仲义提出“四动”说,试图为汉语新诗确立审美标准。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开设“新诗标准讨论”专栏,发表了著名诗歌理论家陈仲义《感动·撼动·挑动·惊动:好诗的“四动”标准》一文,该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基本生发点,秉承作者一贯的技术化新诗研究策略和方法,讨论汉语新诗的标准问题。同时还发表了何言宏、马永波等人有关新诗“标准”问题的对话,以及荣光启等的论文。该刊第二期、第三期接续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汉语新诗“标准”的论文。主流学术界开始直面“诗歌标准”问题。陈仲义的“四动”说,以接受上的“感动”为出发点,结合“精神层面上的‘撼动’、诗性思维层面上的‘挑动’、语言层面上的‘惊动’”,最后合为衡量诗歌文本高下和完整度的“四动”标准。陈仲义的“四动”说,更多的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看待诗歌文本,缺乏诗歌本体论和语言本体论上的体认,也没有看到新诗不单单是一种情感表意形式,它还是一种包容历史、哲学、直觉体验、社会学、文体学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所以,他的“四动”说,更像是一种有关新诗的鉴赏论。
对陈仲义提出的“四动”说,先锋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认为:“陈仲义是一位严肃的诗学理论家。他的这种努力是想为现代诗重新建立批评标准和尺度,是非常有建设性的。现在诗歌界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批评的标准和尺度,包括‘梨花体、’‘下半身写作’以及‘废话诗’、‘裸诗’种种乱象,都是因为诗歌失去了标准和尺度。虽然“四动说”作为评价诗歌的标准,还可以探讨,但陈仲义重建诗歌批评尺度的努力是值得尊重的。在我看来,他也是能担当此重任的主要人选之一。”
二、何言宏等院校学人的“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推出“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在“2007年度庸诗榜”上,口语诗人伊沙的《崆峒山小记》排名庸诗榜第一名,徐江的《抢自<花火集>》排名庸诗榜第二名,引发争论。
2008年1月下旬,“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推出的“2007年中国诗歌排行榜暨第16届柔刚诗歌奖”揭晓 。该诗歌排行榜和柔刚奖评选由在宁的学人、诗人、评论家何言宏、傅元峰、马铃薯兄弟、黄梵、马永波、吴晨骏、何平、育邦、羊霞、何同彬、
三、下半身口语诗人伊沙“冒认《非非》主编”,出席荷兰鹿特丹诗歌节,暴露国外汉学界学术硬伤和国内所谓知名口语诗人丑恶嘴脸。
四、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揭晓,杨键当选年度诗人。
2008年4月,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在广州揭晓,诗人杨键以诗集《古桥头》(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当选二○○七年度诗人。杨键当选后,招致沈浩波等人的质疑和攻击,他本人未正面作出回应。
五、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长篇学术论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在中国散文界和文艺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
2008年5月,重庆《红岩》杂志2008年第三期发表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周伦佑近5万字的学术长文《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在散文界和中国文艺理论界掀起轩然大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八所大学先后召开了专题讨论会;重庆《红岩》杂志、广州《羊城晚报》、《吉林画报》等媒体发表了争鸣文章。《散文观念:推倒或重建》一文从散文的本质特性入手,探讨了何谓散文的“散文性”,理路所及,覆盖有关中国散文的起源、历史、命名、本体特性、文化渊源及成就估价等。在对当下散文概念进行尖锐批评的同时,周伦佑着力对“先秦散文”和“广义散文”这两个伪学术概念进行了清洗和去蔽,推倒“先秦散文”说,推倒“‘古文’即等于‘古代散文’”说,推倒“广义散文”说,让一直被这两个伪概念遮蔽的中国散文本体得以呈现,并以自成一体的话语表述系统,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等方面建构起了一个全新的散文观念系统,形成了对中国三千年散文史的颠覆和理论改写。这篇学术长文的发表,无疑已成为2008年的一个文化事件。
同时,由眉山散文作家周闻道为首发起,由周伦佑建构散文本体理论的在场主义散文流派也在全国引起反响。
六、“汶川大地震”引发全民“诗歌热潮”,诗歌界出笼“地震诗”概念。
七、林贤治主编的“忍冬花诗丛”第三季推出《杜涯诗选》和《郑小琼诗选》。
2008年6月。花城出版社出版著名学者林贤治主编的“忍冬花诗丛”第三季,入选诗人分别为80后女诗人郑小琼和女诗人杜涯。《杜涯诗选》和《郑小琼诗选》相比该“诗丛”之前推出的《多多诗选》、《王寅诗选》、《周伦佑诗选》等选本,似乎在文本经典性和诗歌代表性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林贤治此举,虽然用心在推出新人、发现新的诗歌增长点,但是这两个诗歌选本所体现的诗学标准将不得不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视。
八、黄礼孩主编的诗歌民刊推出《诗歌与人: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专号,探讨和反思“地震诗”的得失。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全民大悲悯、大哀恸的举国环境之下,在大量地震诗歌及其发表、传播、出版行为滥觞的同时,一个理论问题随之凸现,那就是:类似于“全民诗歌写作”的“地震诗”,是诗歌自身的一个写作事件还是一个社会事件?“地震诗”的工具化倾向是否背离了历尽艰辛而形成的中国现代诗的美学标准和价值尺度?沉寂多年的当代诗歌是否在“地震诗”写作中焕发了生机,或者再次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并探讨和反思“地震诗”的得失,2008年9月,广州诗人黄礼孩主编的诗歌民刊推出《诗歌与人:5·12汶川地震诗歌写作反思与研究》专号。该书经过多日组稿,经反复斟酌后编辑而成,几乎囊括了当下所有有影响的诗歌理论家和评论家的文论。
九、由南京大学教授、知名学者丁帆执行主编的《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四期,在“名刊观察”栏目刊出研究《非非》的一组文章,标志着《非非》这份体制外刊物进入严肃学术界的研究视域。
20多年来,国内外学人有关非非主义的评论与研究已经屡见不鲜了,但从学术层面对《非非》杂志本身进行研究性的考察,却是一个新的课题和现象。2008年8月,由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知名学者
十、四川诗人发星以个人之力出版“简朴文丛”,检索和存盘重要历史文献。
四川诗人发星多年来坚持体制外编辑理念,主编民刊《独立》《彝风》,并以其弘扬当代少数民族写作和“地域写作”的姿态而著称于当代诗坛。今年发星以“发星工作室”名义独力推出两辑共8册“《独立》诗丛简朴系列、”“《独立》诗丛拾穗简朴系列”丛书。首期四册“简朴文丛”于2008年4月推出,计有:《爱的哲学》(周伦佐著,计6.5万字)《人格建构学》(周伦佐著,计7.3万字)《不死之鸟》(阿索拉毅著,计16万字)《杂》(吉尔色尔著,计66首诗歌作品)。2008年12月,发星又推出“简朴文丛”第二辑,也是四册,计有:《世界现代诗大师六家长诗选集》《周伦佑“文革”诗选》《第三代女诗人长诗组诗选》《90后诗人7家》。“简朴文丛”在编辑理路上卓然不群,为读者和诗学研究打开了最新的阅读方向。发星的体制外出版行为全部为独资,除编辑角度新异外,印制装帧简朴,是中国当代体制外出版的重要收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