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wkao.com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专家认为,完全排斥繁体字,将其陌生化、边缘化并不妥当,但识繁写简足够了。多数网民也认为,这条提案不具备可操作性。
由繁趋简 隋代开始
古汉语学家许威汉认为,汉字自古就存在繁与简的矛盾,商代甲骨文,殷、周时期的钟鼎文也分繁简不同写法。从秦代的小篆发展到汉代的隶书,简化现象尤其显著。自隋到清,出现了相当数量的简体字。繁简之争,自古就同时并存、同时排斥,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繁体字就被简化字替代了。汉字的繁简并存是汉字型体的对立和统一,由繁趋简是大势使然,发展主流是字型的简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汉字简化的需求更迫切。《人民日报》海外版字体由繁变简,即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明证。”
简化汉字 已成共识
考察过中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汉字使用的《新读写》主编钱汉东透露,低幼学生喜欢使用简体字,海外版的《新读写》也使用简体汉字。他认为,对文史感兴趣和学书法的学生可以在课余学习繁体字,但教育机构不宜强迫学生认知。《咬文嚼字》副主编王敏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简体汉字的地位,写字、读音都在法律法规引导下。“潘庆林的文化诉求可以理解,但有些基本共识是不可动摇的。”
弃简就繁 代价太大
在网络论坛上,大多数网友们认为潘庆林的提案并无多少道理可言。有人针对他提出的三条理由,给予反击。
繁体字输入电脑不成问题,但不成其恢复的理由;至于繁体字促进两岸统一,那是将政治问题简单化。新民网网友“严朝霞”发问:“如果这样,是不是还要动员全民学习闽南语?”三点理由当中,只有“繁体字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获得肯定。但也有人认为,文字是象征性符号,拼音文字没有象形文字的特点,同样不影响表达。在简体字中,能指和所指是统一的。说简体字造成传统文化断裂,实在有些夸大其词。而让13亿人重拾繁体字所需付出成本和代价难以估算,十多亿人正在使用的简体字被作废更是得不偿失。“无疑,这是项浩大的工程,社会生活中已形成的文献资料都是用简体汉字表述,一条街道的重命名,各地政府机关、企事业名称的重制,将付出多大的代价?”
记者从网络上看到,部分力挺潘庆林的网友也是看在第一条理由的情面上,认为使用繁体字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反对将繁体字边缘化,呼唤重视国学,或可视为这一提案的核心意义。
事件回放
近年来,国内建议恢复繁体字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学者曾建议用50年时间全面恢复繁体字。潘庆林罗列出三条理由:首先,当年简体汉字时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其次,以前说繁体字太繁琐,难学难写,不利于传播,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用电脑输入,再繁琐的字打起来也一样,所以这个问题已经渐渐不存在。再次,恢复使用繁体字有利于两岸统一。潘庆林举例,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愛),简化后,造成“无心之爱”。现在台湾地区依然用繁体字,还要为此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