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动态 > 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重出中文版

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重出中文版

http://www.zwkao.com  2008年11月09 21:15   左岸文化

 

 

核心提示:继《战争》、《乌拉尼亚》再版之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处女作《诉讼笔录》日前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小说译者、法语文学专家许钧看来,《诉讼笔录》与加缪的《局外人》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对当代文明的反讽。

 

继《战争》、《乌拉尼亚》再版之后,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处女作《诉讼笔录》日前也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在小说译者、法语文学专家许钧看来,《诉讼笔录》与加缪的《局外人》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对当代文明的反讽。早报记者石剑峰

 

《诉讼笔录》10年前就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但和其他勒克莱齐奥作品一样,最后只能成为出版社的库存。这次借着勒克莱齐奥获诺奖的机会,几家曾经出版过这位法国作家作品的出版社纷纷以最快的速度再版上架,相对而言《诉讼笔录》已经姗姗来迟,但出版社相信首印5万册能很快为市场消化。

 

 

1963年,勒克莱齐奥在进修硕士学位期间,他的第一部小说《诉讼笔录》出版,当年即入围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并获得另一项法国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可谓一举成名。小说《诉讼笔录》讲述了亚当·波洛的流浪生活。亚当不关心社会、城市,也不思索自己的过去、将来,似乎与现代社会斩断了一切联系。他始终保持一种直感的方式,并拒绝接受理性的思维方向。最后因在大街上发表怪诞的演说被送入医院。《诉讼笔录》有着勒克莱齐奥早期作品中浓郁的奇幻色彩,显示了勒克莱齐奥对人、对社会、对现代文明出自自身直觉的诘难。《诉讼笔录》写作时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不久,作者坦言他在咖啡馆中创作时将客人的谈话和报纸新闻片段融合到文本中,忠实地再现了人性的异化过程。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曾评价这部小说:《诉讼笔录》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诉讼笔录》写作年代正好是法国新小说盛行的时候,这部处女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新小说派的影响,小说借用了新小说派的写作形式,内容上对当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许钧对早报记者说。《诉讼笔录》与传统的小说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作家在内容、形式上都对小说艺术进行大胆探索,《诉讼笔录》与加缪的《局外人》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当代文明的反讽。”“如果昆德拉是在探索生活的可能性,那勒克莱齐奥则在质疑现代人的文明。许钧说。

 

从《诉讼笔录》到《战争》,勒克莱齐奥的小说和中国作家、读者习惯接受的小说书写完全不同,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用散文或者诗歌的语言虚构一个人类社会,人类的生活、人类的思考方式已经和百年前完全不一样,小说所赋予的功能和书写方式当然也在改变,而这是中国作家所欠缺的。

 

  勒克莱齐奥是23年来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人,在此之前的获奖者是1985年的克劳德·西蒙。在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再版之际,上海译文出版社也再次出版克劳德·西蒙两部代表作《弗兰德公路》和《农事诗》。克劳德·西蒙早年经历丰富,曾亲身参与战争,多次死里逃生,从事写作后颇为低调,深居简出,极少发表言论。克劳德·西蒙出生于马达加斯加,他23岁的时候,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参加了1940年的牟兹河战役,受伤被俘,不久又逃出德军集中营,回国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作为新小说派代表作,《弗兰德公路》根据其在二战中的经历创作,是本挑战读者的小说,也是20世纪小说史上绕不过的作品。《农事诗》则讲述了作家在西班牙内战中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