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网站导航 返回旧版
登录 注册

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诚聘英才帮助中心 关于本站联系我们
首页 > 学术动态 > 好莱坞电影中变化的“中国”

好莱坞电影中变化的“中国”

http://www.zwkao.com  2008年11月09 22:15   中国汉语言文学

 

 

异域文化在好莱坞电影中一直是重要部分,出于纯粹商业考虑,好莱坞将一些他们看来特殊的地域及文化予以商业包装,并发行到全世界。随着时代变化及中国国力的强大,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所代表的意味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教士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人,好莱坞电影也较早出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形象,电影中传教士来到“中国”,往往意味着救赎和牺牲,而电影里的“中国”则代表贫困艰难、急需得到救赎和救助的地域。1958年,美国拍摄了《六福客栈》,影片全部拍摄于异国外景地,完全在想像中予以勾勒。电影中的时代是1937年,英格丽·褒曼扮演的英国女佣葛拉蒂想参加传教团来中国传教,却因资格问题被拒。她艰苦跋涉,经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华并住在六福客栈传教。片中的 “中国”贫穷、落后,葛拉蒂在中国连外出穿一件普通的西式衣服都会被阻止,因为这会被认为“非常富有”,而必须换上中国人的旧衣服才便于外出。《六福客栈》还编撰了一段爱情故事:葛拉蒂在中国遇到国民党情报官——中德混血儿上尉林。林竭力劝葛回英国,而葛则以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拒绝。片中,付出巨大牺牲的美丽西方女性与贫困、危难中的“中国”地域间的对比构成了戏剧张力。葛拉蒂来到中国,她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刻板单一的中国印象,也代表着拍摄该片时封闭的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印象,电影与实际中国有着很大偏离,是一个简单化、脸谱化的“中国”,是一个失真了的“中国”。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上世纪80年代拍摄《太阳帝国》,是在上海实景拍摄的,也是迄今为止美国拍摄二战电影中表现中国战区为数不多的几部影片之一。影片表现的是上世纪40年代初的上海,英国少年吉姆与父母失散,在日军专门为欧美人建立的战俘营中度过了三年多时光。片中突出的是在战俘营地里欧美人的处境,也包括对日本空军“神风敢死队”的描述,中国人则被淡化为战乱背景的大时代下的芸芸众生:逃难的人,乞丐,街头生意人……

 

1995年迪斯尼筹措动画片《花木兰》的制作,在经过长时间和大投入考察后,迪斯尼采取模糊时代背景的作法,把中国各个时代元素糅合在一起,所以,片中可看到汉晋的匈奴、唐朝的服饰与仕女妆、宋代的火药、明清的庭园风格。而花木兰的形象和性格也与受“三纲五常”束缚的中国古代女子有很大出入,敢作敢为,勇敢追求爱情,类似西方女权人士,甚至《花木兰2》中,花木兰还帮三位与西域联亲的公主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电影中探讨的中国文化都比较表面和概念化,美式精神与气质充溢在人物的状态中。

 

2005年《面纱》由美国Yari电影集团和中影华纳合拍,表现的是上世纪20年代,英国女子吉蒂与细菌学家丈夫在婚姻中处于分裂的边缘,他们来到了中国瘟疫严重的广西地区,在这一绝境之下,夫妻二人的精神境界逐渐接近,甚至爱意重生。《面纱》中的“中国”和《六福客栈》的“中国”,在意味上没有太大区别。但《面纱》拍出了“意境”之韵,依然是中国空间里的外国人故事,但中国空间却第一次在美国影片中被赋予“灵韵”之美。中国和西方式美学并置在一起却并无冲突。

 

2006年《碟中碟3》里的“中国”则与以往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有一个相当大的转变:乡村化、贫困化、灾难性的中国意象,转变为商业化的、充满现代气质的地域。外滩夜景、金贸大厦、东方明珠这些现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都在影片中一一展现。影片中阿汤从中银大厦一跃而下的镜头成为影片中最经典的镜头,导演力求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传统与现代之美与故事紧密结合。但显然好莱坞导演对中国的看法过于根深蒂固,虽影片在现代化的上海多处取景,但是对“中国”并没有根本性的认识性转变。而且阿汤从高度现代化的陆家嘴往窗外一跃就到了宁静古朴的小镇(西塘),也失之偏颇,尽管如此,中国终于以现代化的面目呈现在一部纯粹好莱坞风格的影片中。

 

正在热映中的《木乃伊3》又回到古代中国,有兵马俑、秦始皇及一些传统中国元素,片中中国人的形象是勇敢、有力量且富有神秘色彩。可见,随着中国实力在世界舞台上的逐渐增强,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也在微妙地发生变化。加上2008北京奥运的影响,好莱坞将更青睐“中国”,正视“中国”。